Anxious Female Face, Portrait on a Dark Background

再談精神疾病

Mental disorders                                                  

執筆者:許秀美 Helen Hsu, LMFT

出版日:  8/2012

﹙之一﹚

蔣爺爺老淚縱橫的訴說著:「…博士班畢業已經兩年,斷斷續續換了幾個短時間的工作,聽說是學歷愈高,愈難找工,也愈難屈就…然後就在半年前開始,竟然足不出戶,把自己關在房裡,也不亮燈,有時聽到他自言自語的嘟嚷著…也不出來吃飯,說是家裡有人要對他下毒,只有在全家都出去的時候,才偷偷出來把櫥櫃的餅乾拿進房間…他是我蔣家唯一的孫子,好不容易栽培到博士學位…」老爺爺已經泣不成聲了。

這是極殘酷的人生經驗,年逾花甲的蔣爺爺,眼見愛孫在情緒、思惟與行為上如此重大的改變,除了心疼、焦急,只能莫名所以的泣訴求援。

以筆者近二十年精神疾病的工作經驗中,的確不難遇見在青少年期學業品性俱佳、樂觀明朗、行為表現優異後,在成年期中,由於生活遭遇所帶來的挫敗與壓力,導致初發精神疾病的許多案例,並且有增加的趨勢。而更為辛酸的是,這樣的案例,來尋求協助的,通常不是病患本身,而是至愛他們的親人們。筆者常常首先面對的,是滿臉憂容、悲戚、自責、甚至感覺羞愧的父母;或者偶而也會遇上略有不耐的手足;當然另外一個層面也有因為來自對精神疾病的缺乏了解,而對患者以一般性的標準來解讀者,譬如偷懶、懈怠、推諉塞責、裝腔作勢…等,甚至在潛意識裡,愈是親近的家人,愈是不自覺的逃避或根本否認這個擾人問題的存在。

此外,筆者首先會被諮詢的第一個問題也是:「我的孩子怎麼了?怎麼一下子,我的孩子判若兩人?」

筆者曾為文提及,所有身心疾病,都無法以單一的緣由歸因。亦即追根究底,由於先天生理的遺傳,加上個人心理性格的特質互異,以及人生境遇的不同等交互影響,便造成我們每個人不一樣的身心健康狀態了。

惟值得一提的是,一個人開始初發精神疾病時,仍然有跡可循,也就是說會有一些警示症狀在早期出現,譬如1.性格特質改變:原本侃侃而談的,變得沉默畏縮;原本安靜內向的,變得高談闊論卻言不及義。2.胃口與睡眠習慣大為不同:異於往常而暴飲暴食或不飲不食;尤其是睡眠問題,有的人嗜睡,有的人縱使倦累,卻能有五、六天不眠不睡。而事實上,缺乏睡眠,正是萬病之淵藪。3.情緒不穩:心情時好時壞(壞的居多,譬如悲傷、易怒、敵意等),還有敏感、緊張、憂慮,或高亢、自我膨脹等。4.想法怪異:誇大、自以為是;或是多疑、害怕;另外還有妄想,最常見的是被迫害妄想(有人要下毒)。5.不真實的感覺:譬如幻聽、幻視等,病患大部份的自言自語現象,都疑似正在回應其幻覺聽來的聲音。6.退縮:明顯的從既有的朋友圈中疏離;對過去感興趣的活動,也不再有動機去參加。7.退化:處理或解決日常生活中問題的能力,退步了;經常換工作,也可能是”力不從心、難以勝任”的一個指標。

以上所列,是精神疾病初發時的共通症狀,當然尚有些因不同疾患而有的特定症候,則不在此贅述。能夠早期發現精神疾病的症狀,旨在”搶佔先機、及時治療”,以使患者能免於延誤就醫,而收最佳療效。(待續)

﹙之

儘管對精神疾病的不甚了解與難以接受,據統計全美約有五千四百萬人口數患有程度輕重不等的精神疾病之事實,却不容否認。另外,就分類而言,精神疾病依不同型態與症狀,可大別為超過兩百種以上的不同疾患,而以憂鬱症、躁鬱症、焦慮症與精神分裂症等,最為常見。

雖然精神疾病,就像糖尿病、高血壓、肝腎等身體上的疾病,一樣是〝生病〞,但是精神疾病最令人費解的是患者在思想、性格特質與行為表現上的改變,尤以行於外的言行舉止之怪異、乖張,常令一般人匪夷所思。筆者曾有些個案發病時,或一口咬定房間裡有人架設錄影機來監視、控制他;或將家屬視如敵人般,以致驚恐、排斥;或一如退化般地,直接在客廳大、小便…等,不僅令家人在照顧時,困難、痛苦,更在親友間因引以為羞而難以啟齒去尋求協助。這也是在如何因應家有成員罹患精神疾病時,最大的忌諱-延誤就醫。

因應家庭成員罹患精神疾病時,首先要試着提昇我們對精神疾病的基本知識。除了認知精神疾病的事實存在,還可以進一步蒐集家人所患疾病的相關資訊,譬如該疾患的特性、症狀、治療方式、預後情形,或自己可以在治療過程中如何參與配合等。一旦能夠提昇我們對該疾患的認識,儘管無法追究患病的具體成因,但是我們起碼可以較為理解或接受患者因〝生病〞而產生的怪異言行。同時間,我們也要接受自己可能有的情緒,譬如驚嚇、否認、懷疑、憤怒、悲傷、無助、或甚至罪惡感…等五味雜陳的心情,因為那絕對是人之常情,是一份真真確確的心路歷程。一個民間組織的團體:美國精神/心理疾病聯盟NAMI,中文網址 http://namichinese.blogspot.com/p/contact-us.html ,可以提供相當助益的有關資訊。

當然,與罹患精神疾病之家庭成員生活,溝通方式的調整也有其必要性。當面對患者來自幻覺而有的重複話題:「房裡有監視器…」,我們可以耐性地聽下來而不反駁,因為對患者而言,其所感、所述,極其真實而不容被質疑。但是傾聽並不等於同意,而是聽完後,能夠聽出或與患者確認其真實的感覺,譬如:「你說被人監視,你感覺怎麼樣呢?害怕嗎?擔心嗎?」然後,提出保証:「我們經常有人在家陪你,你是安全的,如果很害怕,一定要告訴我們。」換言之,接納患者的情緒,而不要去否定來自其幻覺的不真實內容。另外,比較需要進一步去留意的是,如果患者能夠告知其幻聽內容,試著技巧的探問:「聲音會叫你做些什麼事嗎?」在不同嚴重程度的幻聽個案裡,有的會與其幻聽共處,偏安無事;有的會欣然敍述幻聽中所聽到的音樂;有的較為嚴重者,則會因聲音威脅其〝如果不割腕,親人會有生命危險…〞,而真的自戕,最後必須緊急送醫搶救。罹患精神疾病者之無助、無告,由此可見一斑。

此外,筆者在協助患者接受藥物治療時,也常見患者或其家人殷殷的訊問精神科醫師:「我的藥,要吃多久?我的孩子會完全好嗎?」精神疾病的療程、療效,因人而異。它不像皮膚上可見的一個傷口,從縫合、上藥、長肉癒合,到結疤落痂,只要沒有二度感染,可以預見其康復痊癒的過程。精神疾病患者,卻是無論精神科醫師如何不斷嚐試不同的藥物去適用每一個獨立的個案,還是會因藥物不適,或副作用影響,時好時壞。更有些患者,由於排斥被冠以”精神疾病”的封號,在服藥上常不遵醫囑;或是在症狀稍稍緩解後,便自動停藥,造成病症再復發,而需要更重的藥量等。因此對精神疾病療效的期望要做好準備,非一蹴可幾,而是要有長期奮戰的決心。當然,也不乏有人,配合療程,對症服藥,終究可以與其所患疾病相安共處,一樣工作,一樣過日子。

Aug 2012

Exit mobile version
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 Switch to a production site key to remove this banner.
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Toolset.com as a development 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