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mother who is feeling lonely, tired and sad. Postpartum depression, anxiety, motherhood

產後憂鬱症

Postpartum depression 

執筆者:林慧娟 Ruth Lin, LMFT

出版日:  8/2006

「晶晶(化名)不曉得有沒有吃飽?我剛剛餵奶餵得夠嗎?不知道我的奶水夠多嗎?晶晶是早產兒是不是可以平安長大?晶晶睡覺時呼吸重,不曉得會不會因為缺氧而猝死?我最近睡得非常不好,如果我病了誰來照顧晶晶?」小均(化名)一直在思想這些問題,而且越想越嚴重,在床上翻來覆去,根本就睡不著,常常晚上的時間就是這樣分秒的過去,好像不記得闔過眼,一晃眼餵食晶晶的時間就又到了。白天小均看到自己的媽媽盡心在照顧晶晶,但又覺得有些育嬰的方式和她從書上看來的不一樣但又覺得有些育嬰的方式和她從書上看來的不一樣,常常和媽媽起口角,事後心裡又很自責。雖然親如自己的母親,小均並不敢向她母親提晚上睡不好的事。生孩子應該是一樁喜事,怎麼會像她這麼鬱鬱寡歡,她真怕被長輩訓一頓,也羞於啟齒自己的負面思想。就這樣日復一日,已經快二個月了,小均的精神和身體健康狀況越來越差。

大為(化名)平常上班壓力大,即使小均剛剛生產沒多久,他也要常加班,還好有丈母娘在家幫忙照顧小均與晶晶,大為感到放心許多。但最近大為覺得小均越來越不對勁,常常哭,有時是沒理由的哭,看到晶晶時哭得更厲害,大為覺得小均的眼神越來越不對,好像變了一個人似的。有朋友來探望他們,也察覺狀況不對,建議大為帶小均去看醫生,說不定小均得了產後憂鬱症。

大為和小均就是在醫生的轉介下,開始看心理諮商師。一開始,小均只要一說話就哭,這樣的情形持續了一兩個月,才漸漸好轉。一來是因為小均按時吃藥,情緒穩定下來,睡眠問題得到改善,二來是透過心理諮商,情緒得到抒發,明白自己不是瘋了,對許多自我批判的想法也開始有自覺,並開始學習正面思考。每次協談總是會看到大為牽著小均的手,大為雖然工作忙碌,卻從未缺席過。小均的遵循醫矚,按時吃藥,家人的支持與照顧,是邁向復原與健康的重要基石。

平均每一百個產婦會有一到二個患有產後憂鬱症。近年來,產後憂鬱症在美國特別得到重視,原因是有幾宗犯案皆和產後憂鬱症有關。一般說來家中添一位新生兒,會帶來許多歡樂而把焦點都放在照顧新生兒上,婦女產後的憂慮心情容易被忽視,或是像故事中的小均因為羞於啟齒,所以產後憂鬱症往往都是在情況嚴重後才就醫。新移民因為受限於語言,缺乏正當資訊,不知如何尋求資源,以致於更常求助無門。

大為和小均從一開始每星期看一次心理諮商師,到後來每兩星期一次,前後約半年,小均的情況就完全恢復。產後憂鬱症是可以被治療的,若發現自己或身邊的人疑似患有產後憂鬱症,且情況沒有隨時間的經過而好轉,甚至每下愈況,不要延宕就醫時間,儘速對症下藥,以便讓自己、家人和朋友早些回到昔日建康歡樂的景況。

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 Switch to a production site key to remove this banner.
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Toolset.com as a development 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