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鴆止渴-自我挫敗行為
Self defeating behaviors
執筆者:許秀美 Helen Hsu, LMFT
出版日: 11/2007
一個如日中天、收入豐富的運動員,被發現是古柯鹼的服用者;一個政績卓越、受人愛戴的政治家,被盯哨到他的婚外情;一個鬱鬱寡歡、抱怨孤單寂寞的憂鬱症患者,卻總是足不出戶、拒絕別人戶外活動的邀約…為什麼人們不可免的會有這種自我矛盾、自我挫敗的行為呢?
所謂自我挫敗行為(self defeating behaviors),是由三個特點構成:一、它曾經是在過去某個時刻,有效地緩解了某個危機或痛苦,因此我們自覺或不自覺的,學到並記住了這個行為而持續運用在生活上其他的困頓情境中;二、就解決困難或減緩痛苦,這個行為絕不是唯一或最好的方式;三、因此,這個行為最後會帶來或衍生適足以阻礙一個人健康、快樂或成功的不幸結果。
筆者試著以一個實際個案,進一步說明:小娟(化名)因長期憂鬱症,以及過胖的體重所造成的人際關係疏離,前來接受輔導。當輔導過程逐漸進入探索過去、追溯成因時,小娟分享了在高三的一場學校選舉失敗後,由於強烈的感覺〝失面子〞,她當天翹了課,懷著悲傷的惡劣心情,漫無目的的閒渡街頭,直至又餓、又累時,她看見一家甜甜圈店,她給自己點了甜品、飲料,才終於覺得舒緩了她整個下午的悲傷心情…小娟似乎領悟到,正是從高三那年開始,她愛上甜食,特別是每當心情不好時,第一件想到的便是巧克力;另外,體重也是從那時候開始,逐年增加…固然,小娟長期的憂鬱病症,自有其背後的多項原因,但是藉著這個案例,筆者只想說明:小娟的甜品嗜好,正是所謂的自我挫敗行為。在高三當年的那一刻,那份甜點確實熨貼了小娟的悲痛心情,因此小娟不自覺的記住了這個方法,而持續應用在其日後的所有困難情境中,不幸的,這個方法並不是唯一或最好的方法,因此在養成了酷愛甜食的習慣後,小娟的體重上升,而因過重的體態,更心生自卑、與人疏離、產生不良的人際關係,最終引發長期的憂鬱症。
經常出現的自我挫敗行為包括:拖延、防衛、酗酒、嗑藥、抽菸、憂鬱、自怨自艾、暴飲暴食、極度害羞、完美主義…等等不勝枚舉。拖延,讓我們可以把處理事情時的無聊、無趣推遲;酗酒嗑藥帶來的陶醉感,也暫時延宕了我們的煩惱心情;自怨自艾,更讓我們不自覺的,以自詡是一個受害者而理所當然的博取同情;極度害羞的人,也正是在避免面對社交情境中那份其所預設的尷尬狀況…。
走筆至此,筆者因記起了某些個案而不禁擲筆長嘆。縱使在探討出所有解決問題的可行方案後,一旦遇上〝自我挫敗行為〞此一元兇橫梗其間,個案的進展不是停滯不前,便是可能提早從輔導關係中撤退(〝我沒有什麼要談了…問題很難改善的…〞)。筆者無意苛責或將〝自我挫敗行為〞歸因於人性中怠惰、托辭的軟弱面,而是為這些個案,一如〝飲鴆止渴〞或〝進行浮士德交易〞(浮士德以出賣靈魂來換取永恆的知識)般,未能在最後的行動階段踢出那臨門一腳,深深扼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