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f

自殘行為              

Self-mutilation                                          

執筆者:林慧娟 Ruth Lin, LMFT 

出版日:  6/2010
 

(之)

五月份有一則台灣新聞,有一位國中女生,每遇到挫折就拿美工刀來割自己的前手臂。她因為被男友辱罵,一口氣割了自己124刀,手臂刀痕累累,老師發現時嚇了 一跳,國中女生卻一臉不在乎的說;割手臂又不會死人,二年多來她已割了200多刀了。

小鈞(化名)今年14歲,平時不多話,父親是空中飛人,因為工作關係來往於亞洲和美國之間,每次父親回美國就會和母親吵架,家中氣氛總是死氣沉沉的,讓小鈞喘不過氣來。往往只要父親一回來,小鈞就待在自己的房間不出來,和家人的互動少,朋友就更顯得重要,他們是小鈞生活中的一大支柱。朋友中有人有自殘行為,小鈞剛開始覺得這行為不可取,特別是她自己非常怕痛,更別說用刀往自己身上劃幾刀。直到有一次父母吵完後,她心中煩悶,又是半夜,找不到朋友傾訴,情急之下,拿了美工刀往自己大腿內側劃了幾刀,頓時間壓抑在心中的悶氣與苦悶得到了宣洩,心情即刻地平靜下來,不用擔心找不到朋友,給人添麻煩,又可隨時自行解決,有了這次經歷後,只要遇到心煩的事情,小鈞就自殘,而且膽子越來越大,從原本的猶豫不決,小心翼翼,到後來的不加思索,只要心情不好,就自殘。心裡雖然知道這樣不好,但每次自殘後,所帶來的心情平靜,讓她視自殘行為是良藥,由於傷口大都在大腿內側,只要穿上衣服就沒人看到,她也就毫無忌憚的繼續用自殘行為來自我安撫。直到有一次和母親逛街,試穿衣服時,才被母親發現,母親一開始是震驚,後來深怕不處理,小鈞會繼續做傻事,才尋求專業協助。

上述二個案例有些相似處,台灣的國中女孩和美國的小鈞都是以自殘行為來做為一種自我情緒抒發的方式,他們兩人也都處於青少年期。根據研究報導青少年因為同儕的影響,或出於好奇心會彼此相互影響,自殘行為時有所聞。他們經常不會出手太重,傷口不會太深。因為傷口大部分是在手臂或大腿內側,也有在腰間的,所以常常被衣服遮掩得很好,大多時候不太容易會被發現。一般來說女孩子,身旁的親朋好友有人有自殘行為,親子關係差,父母關係不和睦,衝突嚴重的青少年自殘行為的機率較大。自殘的原因往往是因心中的負面情緒沒有得到健康的處理,這些負面情緒包括憤怒、傷心、羞恥、罪惡、孤單等,自殘可以抒發心中的情緒,對一些自殘的人來說,面對身體的痛遠比處理內心的痛來得容易;也有些人已經萬念俱灰,哀莫大於心死,自殘所帶來的痛楚讓他們感到自己還活著,還有生氣;有些人用自殘來懲罰自己、表達不滿,或顯示自己與眾不同。(待續)

(之)

自殘和自殺的動機是不一樣的。自殘的人往往不會想結束自己的生命,他們只是想用自殘行為來舒緩心中無法承載的負面情緒,他們經常不會出手太重,傷口也不會太深,對他們來說自殘可以帶來心中短暫的平靜。而自殺往往是想用死來得到永遠的解脫,方法或手段較激烈。所以一旦發現孩子(如案例中小鈞的母親)或身邊的人(如案例中的國中老師)有自殘行為,要小心反應,不要以為他們要尋死,而表現出過度的驚嚇,要懂得分辨,避免將自殘誤認為是自殺,因為因應措施是不同的。自殘的孩子自己也知道自殘行為不妥,也試圖遮掩不被人發現,如果大人發現後,反應是辱罵或鄙視,這形同火上添油,雪上加霜,這只會讓孩子感到羞恥,丟臉而無地自容。大人一定要先鎮靜下來,告訴孩子你看到他們的痛,一但他們感到被理解,接下來的溝通談話才會較容易。 

如果父母師長可以做得到和孩子溝通,可以試著去明白孩子自殘背後的原因,是因為學校同學好奇心驅使,同儕壓力,偶而為之,或是對某人某事忿忿不平,難消心中怒氣,而用自殘來洩憤,或是壓力大,或是因為如案例中提到和男友分手或家庭不和睦,而導致心情沉重,需要抒發等。還有自殘行為有多久了,時間越久,處理起來就越棘手。大人若是發現孩子有憂鬱的傾向,用傷害自己來解決問題,這就得找專業人士協助,防止任何身體傷害或威脅生命的事。

不同情況有不同的處理方式,而最主要是幫助孩子發展建立健康的抒發情緒管道,而父母親就是最好的學習對象,如果父母平時遇到問題是用迴避或高壓來處理,孩子處理自身的問題時就容易感到無力,無望,而選擇自殘方式來處理他們的困境。所以學習健康的情緒表達方式是面對困境時的重要課題,如找一位信任的人來傾吐,有健康的社交網絡可以給予情緒上的支持,培養健康的嗜好都是很好的宣洩管道。

不管哪一個方式對一些父母親來說都是一大挑戰,現在有許多父母生活忙碌,很少花一些有質量的時間和孩子在一 起,所以對這些父母來說,要多花心思時間和孩子一起,用心觀察孩子的生活,一旦發現孩子有自殘行為,要視為一個警鐘,重新調整生活的優先順序,若把孩子看成問題的所在或是問題的根源,要孩子被修理,承擔所有的責任,這擔子對他們來說就太沉重了,倘若抱著有問題大家一起解決的態度,事情就比較有轉圜的餘地。倘偌大人本身有問題無法解決,要尋求協助,才有精神餘力來幫助孩子。若大人小孩彼此關係不好,一溝通就有爭吵,而陷入僵局,此時一定要找找專業人士來幫忙,居中調節,共同面對解決問題。

(之)

一般人認為只有青少年才會有自殘行為,其實這是一個迷思。成年人也有自殘行為,較正確貼切的說法應是自殘行為常常始於青少年時期,若有自殘行為的孩子在青少年階段沒有被發現,或是沒有得到健康的指引,這行為很容易會持續到成年時期。

婷婷(化名)三十歲,正在唸書準備考護士執照,當初來尋求談話治療的原因是想知道自己適不適合當母親。她和先生小明是高中時就認識的青梅竹馬,結婚多年,小明有一份穩定的工作,協談的頭幾回主題都是圍繞著婷婷的生涯規劃,她的個性還有和小明的關係,等諮商師和婷婷的關係建立後,她開始較深入地談她和小明之間的互動關係。夫妻倆常常會為一些生活小事吵架,如誰該做飯、洗碗、倒垃圾、洗衣服等,小明認為他在賺錢,回家後就想好好休息,不用為家事煩心,婷婷認為她上課很累,雖然已經盡量挑起做家事的責任,但考試時總也希望小明能分擔點,因為考試壓力已經夠大了,還要為瑣碎的家事煩心,就容易和小明吵架,每次吵架時,婷婷總是害怕小明會打她,這種肢體衝突在過去幾年的婚姻中發生過幾次,吵完後,小明會有好幾天不和婷婷說話,婷婷覺得心中的苦楚無處發洩,她氣先生的大男人主義,也氣他的冷酷無情,也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婷婷開始會用酒精來麻痺自己,也會用燙熱的刀子來傷害自己,而每次當小明發現婷婷的自殘行為時,他會更生氣,用非常難聽的話語來輕蔑自己的太太,婷婷覺得更受傷,更無助,她更覺得自己一無是處。

一般自殘的人,都很羞於啟齒告訴他人,就像婷婷的例子,她也是得等到和諮商師建立互信的關係後,才敢說出來。自殘行為的底下往往有更深的問題才是癥結所在。成年人的自殘行為,大部份已經持續多年,有時甚至像毒癮,酒癮一樣已成為一種癮疾,此時要處理的問題不僅除了要找出造成癮疾的問題原因外,還要對付難以改變的心癮。

就像許多自殘的案例一樣,婷婷的自殘行為始於高中時期。婷婷的父親是飛機師,常常不在家,只要父親回來家中氣氛馬上變得不一樣,大家如履薄冰,說話、做事、講話都要儘量壓低聲量,免得吵到父親的休息。父親的脾氣也大,只要他一發脾氣,除了會打人外,也絕對沒有機會可以溝通或磋商,往往只要父親不高興,婷婷被罵或被打後,父親要她回房去,隔天起床再見面時,父親談笑風生,好像完全忘了不愉快的事,一切就當作沒發生一樣。即使婷婷仍舊為著發生的事所困擾或傷心,那也絕對是她的問題,不會有人再提起。這種模式讓婷婷不懂如何面對處理衝突,而自殘行為成為她在房間抒發情緒的方式,既隱私,又不麻煩人。

婷婷的故事凸顯出自殘行為底下的複雜情緒,處理情緒的功課很重要,而且是越小學習越好,小孩的情緒處理主要從大人那學來,所以情緒處理也是一家人要學習的議題。很可惜,婷婷在家時沒從父母那兒學到,現在大了再學也不嫌遲,一旦學習如何抒發自己的情緒,將一輩子受用。

(之)

自殘行為就像下雨天房子漏水,找人來抓漏一樣,漏水只不過是問題的結果,並非問題的原因。如何找出漏水的地方,有時並不是那麼容易,而且可能漏水的地方還不只一處。同樣的,要找出自殘背後的原因或是自殘所帶來的意義許多時候並不容易,而且在這過程中所要面臨種種情緒上的波動令許多人怯步。這是為什麼我常常覺得敢面對自己最深沉傷痛的人是勇者。

婷婷在治療師的幫助下,抽絲剝繭,勇敢的將過去還有現在的傷痛娓娓道來。自殘行為讓她心中說不出的痛可以外顯在身體的傷口上,讓她心中所經歷的痛更真實、更具體,而且可以把心痛轉為肉體的痛,對她來說是一種解脫,也讓自己覺得對生命有某種程度的控制權,不再被面對父親丈夫的無奈和無助感所控制。

除了要明白自殘背後的原因還有所帶來的意義,婷婷在思想上要知道自己的自殘行為並不可恥,有這行為不代表自己不好。自殘行為雖然可以帶來情緒上的紓解,但那只是短暫的,無法長久,更無法解決問題,時間久了,還有可能使情況更糟,演變成憂鬱症,很容易連活下去的勇氣都沒了,或是像上癮一樣,自殘行為更加頻繁,意外地下手過重,不再是膚淺的皮膚之傷,而是得上醫院,甚至會危及生命的傷害。

在治療師的幫助下,婷婷也慢慢地對自己的情緒和行為更加注意小心,每當考試,身處壓力下,脾氣就不好,若再加上先生小明的諸多要求,夫妻就會有爭吵,想傷害自己、用酒精來麻痺自己的念頭就會浮現上來,這時婷婷就要轉移注意力,不讓傷害自己的念頭來控制她,而是她來控制自己的思想與行為。當她開始練習後,她發現原來在治療師的鼓勵支持下,自己也可以破除過去一直以來的思考行為模式,雖然不是每次都成功,但她已體會到箇中的好處。慢慢地,婷婷不僅學到吵架是自殘行為的導火線,她其實也要學習紓解自己的壓力,不讓考試成為壓力的來源,也不讓壓力成為夫妻吵架的緣由。

經過長時間的治療,婷婷的狀況漸漸好轉,在這過程中其實她學到一個寶貴功課,那就是她可以說出心中的苦楚,不再像過去一樣,啞巴吃黃蓮有苦說不出,原來談話治療本身就可以釋放紓解心中的負面情緒,也是經由談話,她明白過去父親對她的傷害,還有這傷害如何影響現在她和先生的關係。

由於婷婷的進步,對自己越來越有自信,開始工作後,情況又更好轉了,她發現當在照顧病患時,自己被需要,她感到自己有用,可以對社會有所貢獻,自尊心就提高了,和人相處就不再像以前那麼困難,有了自己的社交網絡,和先生的關係就不像從前那麼緊繃,生活也就輕鬆多了。有了談話的勇氣與技巧,再加上對自己的信心,婷婷已為將來夫妻一起接受治療打下良好的基礎。

June 2010

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 Switch to a production site key to remove this banner.
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Toolset.com as a development 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