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pression and Sorrow

憂鬱症—成人篇

Depression – Adult

執筆者:林慧娟 Ruth Lin, LMFT

出版日:  11/2006

案例一:大為近來鬱鬱寡歡,做什麼事都不來勁,以前上班是準時或提早到,現在却常常遲到或請病假,工作效率大不如前,回家後也和家人沒什麼互動,草草吃了晚飯,話也不多,問他問題,有一搭沒一搭的,懶懶散散,家人也不想理他。平時看電視喜歡轉台發表意見的他,現在常呆坐在電視機前,兩眼無神,不知道是他在看電視,還是電視在看他。他的行為一反常態也就算了,最讓家人受不了的是,他會忽然因為一些小事而大發雷霆,鬧得家裡雞犬不寧,孩子看到他,都離他遠遠的,以避免踩到地雷。這樣的低氣壓已持續好一陣子了,壓得全家都喘不過氣來。大為是在全家人的慫恿與堅持下,勉為其難才去看醫生的。

案例二:小華自從離婚後就一直是職業婦女,她堅強的帶著女兒,從東岸到加州來,多年來好像沒有事情可以難倒她。這幾年因為經濟不景氣,裁員換工作已成為她的家常便飯,剛開始好像大家都一樣,也不以為意。但近來她無法入睡,白天精神狀況差,常常不是請病假,就是拖到中午才出現在辦公室,同事、上司噓寒問暖時,她的眼淚就無法制止的嘩啦啦的流個不停,她是在上司的堅持下,約診看醫生的。

大為和小華是在醫生的建議下開始心理諮商的。醫師診斷他們患了憂鬱症,最好是吃藥與心理治療雙管齊下,會有較好的療效。為了不想長期靠著藥物治療,他們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情,嘗試看看西方人的新玩意兒—心理治療。幾次約談下來,他們的確感到不一樣,從懷疑的態度到期盼諮商的時間到來,他們覺得被聆聽、被瞭解、壓力得以舒緩,日子漸漸地恢復正常,與家人相處也漸入佳境。  

灣區這幾年來因為不景氣,自殺事件頻傳,加上醫藥的社教短片宣導,使得患有憂鬱症的人,越來越願意尋求幫忙。憂鬱症的導因有很多,可以來自環境,大到像經濟不景氣、恐怖份子襲擊、孩子的校園安全等,小到如工作壓力、與人相處,或是源自本身生活的重大改變,如生、養小孩、夫妻關係不協調、離婚、裁員、中年危機、三明治世代等;也可以是個性使然,如完美主義、悲觀主義者、喜歡抱怨者,或是舊有傷痛未處理者等;另外尚有生理因素, 如遺傳、內分泌失調等。這些林林總總的因素,都會使一個人容易患上憂鬱症。  

憂鬱症的臨床病症有:無法好轉的憂鬱心情、沒有原因的悲傷與哭泣、提不起勁來做平常喜歡的活動、無精打彩、疲累、無法入睡或一直昏睡、沒有胃口吃東西、或暴飲暴食、注意力無法集中、思想灰暗、甚至覺得活著沒有意思,而有輕生的想法。如果這樣的情形始終沒有好轉,天天如此,每下愈況,持續有兩個星期之久時,務必要看醫生,找出癥結來,以便對症下藥,加上家人的照顧與關懷,憂鬱症絕對是可以被治療的。

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 Switch to a production site key to remove this banner.
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Toolset.com as a development 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