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症—兒童篇
Depression – Child
執筆者:林慧娟 Ruth Lin, LMFT
出版日: 12/2006
案例一:小均今年五歲,剛剛離開照顧她的祖父母,來美國與父母團聚,已經四個月了,媽媽還是覺得小均不快樂。原本一家團聚是一件令人興奮的事,怎麼現在卻令人擔心起來。小均大部分的時間都很安靜,很黏人,一開始媽媽爸爸不以為意,心想著要好好彌補過去幾年的缺失,多多抱她,睡覺時一起睡,到哪兒都帶著她,但媽媽開始恢復正常工作,要把小均放在熟識的鄰居家託管,小均一點都無法忍受媽媽不在身邊,總是哭得聲嘶力竭,搞得媽媽與保母不曉得如何是好。許多人都說這是正常現象,過一陣子會好,可是二個月過去了,情況不見好轉,小均變得很拗,很難帶,不高興起來除了哭,還會用手打自己的頭,大人看了都不曉得如何是好,這是為什麼媽媽帶小均求助於小兒科醫生。
案例二:大為今年七歲,一直以來都是個聽話的孩子。近來因為父母離異,和媽媽搬來加州,和外婆、阿姨住得很近,一開始大為很享受和外婆一起,還有表兄妹一塊玩的時光,天真快樂的過日子,一點都看不出有什麼問題。但自從學校開學上課後,大為好像變了一個人,早上不願起床上課,即使去了學校後,也會有校方打來電話,要媽媽來把大為接回家,因為他不是頭疼得無法上課,就是肚子疼,要他確切的說出哪兒疼,他也說不出個所以然。每天上課就像打仗一樣,搞得兩人筋疲力竭。媽媽帶大為去看了醫生,醫生也查不出個所以然來。後來是學校老師建議媽媽帶大為去看心理諮商師,媽媽才開始有點頭序可能發生了什麼事。
上述二個案例,一般人都不會想到是憂鬱症。因為小孩瞬息萬變,成長快速,今天和明天可能完全不一樣;再加上很多時候小孩憂鬱的樣子不像大人那樣整天鬱鬱寡歡,以淚洗面。這是為什麼小孩子的憂鬱症往往被大人疏忽的原因。
兒童憂鬱症常常伴隨著其他導因,就像上述二個案例,小均是因為離開祖父母,有分離焦慮症(separation anxiety),再加上又要適應(adjustment)一個完全新的環境,心中可能有說不出來的難過,雖然親如父母,還是不能滿足她的心理需要,所以用哭鬧,自己打自己來舒緩情緒。大為因為父母離異,又搬離熟悉的環境,心理上需要許多的調適。小孩不像大人有許多舒發的管道,他們礙於有限的字彙,無法說出心中的感受,最熟悉的表現方式可能就是哭,或是像大為一樣有些身體的病痛出現。這時父母需要用極大的愛心與耐心陪孩子度過這一段過渡期,若父母認為孩子無理取鬧,嚴加管教,孩子得不到慰藉,日後問題會接踵而來。
至於為什麼有類似經驗的孩子,有些就不會有上述的狀況?這可能源自於小孩的天性還有基因問題。無論如何都希望為人父母,盡所能提供小孩最好的成長環境。一旦發現孩子有異於尋常的表現,多多詢問專業人士的看法,若真有問題,和專家配合,好讓孩子的成長穩如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