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不了
Cannot stand clutters
執筆者:林慧娟 Ruth Lin, LMFT
出版日: 4/2011
(之一)
三月日本受地震、海嘯、輻射災難的影響,讓許多人開始未雨綢繆為無法遇期的災難做準備,小強就是屬於這群居安思危的人,他去買了帳篷、更大的塑膠桶來儲存大量的水、許多急救用的藥品、口罩、乾電池…等。這些準備以防不時之需是好的,但卻點燃了小強和妻子不和的導火線。小均受不了小強的這些行為,雖然在外人看來,小均應該高興,小強為家人著想所做的一切防範措施,但每次只要新聞有什麼重大災害的報導,小強就會去買急救逃難的物品,根據小均的描述,打從十幾年前的台灣921大地震、美國911招恐怖襲擊、汶川大地震…等,都讓先生大量儲存急難用品,一開始小鈞還覺得蠻好的,小強願意張羅這些用品,但幾年下來,小鈞覺得事情越來越不妥當,家裡已經有大大小小不下十個的帳篷,雖然每次先生購買帳篷時,總是會告訴小均新設計的帳篷有多好又多好,但家裡僅有三個人,絕對用不著那麼多的帳篷,小強也不願意捐出去給有需要的人,不僅如此,還有那一桶一桶的水,已經放在車庫不曉得幾年了,不止水,還有汽油,瓦斯,數不清楚數量的過期罐頭,過期藥品,這些東西都需要錢買,空間儲存,家裡已經沒有多餘的空間了,車庫,閣樓,院子裡的儲藏室都已經滿的,小均認為不用等海嘯來,她和孩子不曉得何時就會被小強儲存的這些用品給淹沒。
小均的無奈是許多儲物狂家人的共同感受,家人往往不曉得如何和患有儲物狂的人共同生活,他們的生活空間慢慢的被侵蝕,正面直接溝通沒看到成效,背地裡捐出或丟棄這些物品,又怕被發現,而往往被發現後又是大吵一架,這樣的生活讓許多儲物狂的家人怨聲連連,不知如何是好。
其實一般人或多或少都會搜集一些物品,如果蒐集的東西是大家喜歡的,如郵票,照片,飾品,不占空間,又可以自娛娛人,皆大歡喜。但如果蒐集的東西,是大宗物品,又會占據空間,再加上物品只有進沒有出,那問題就會接踵而來。究竟儲物狂和有蒐集物品嗜好的的人有何不同呢?
一般說來有儲物狂的人,他們的生活會受到影響,如健康受到威脅,因為儲存的物品太多了,把生活空間都占據了,像過期的報刊雜誌、衣物、食物等,堆積得太多太高,會造成空氣不流通,環境髒亂,引發老鼠造訪、細菌孳生,或吃下過期受感染的食物而影響健康。
也有人身安全的考量,像過期的報刊雜誌容易絆倒人,也是易燃品,堆得太多太高不僅空氣不流通,倒塌時會壓傷人,或是堆積多到連走路的空間都沒有,更別說逃難時逃生的窗口,門口被堵塞,而斷送了逃命的生機。有時因為環境髒亂,老鼠築窩,若不小心老鼠咬斷電線再加上易燃的報刊雜誌,或是像小強囤積的汽油瓦斯,一旦被不小心點燃,所引發的火災不僅危害自己,也殃及家人和左右鄰舍,後患無窮,屆時就不是自己喜歡不喜歡的私人事情了,而是關乎公共安全的大事了。(待續)
(之二)
上次提到因為日本遭受的巨大災難,小強開始未雨綢繆儲存急難來臨時會用到的物品。他的行動點燃了夫妻之間的戰火,妻子小均將多年來積壓在心中的不滿完全傾洩而出,這才曝露出多年來小強用囤積物品來撫平心中對無法預期災難的焦慮。上次也提到小強囤積物品的行為算不算是儲物狂?
儲物狂會造成生活重大的影響,他們的健康受到威脅,不僅自己的人身安全堪虞,也可能波及他人的安全。他們原本有許多可以利用的生活空間,儲放太多物品後,生活空間沒了,髒亂引來的味道,老鼠、蟑螂都令周圍的人受不了,甚至被人告發,吃上官司。
儲物狂還有一個特性就是不喜歡邀請人到自己的居住環境,因為覺得丟臉不好意思。一般正常的人,雖然喜歡蒐集或儲存東西,但他們不會覺得丟臉或是不好意思告訴其他人自己的收藏品,因為正常人會把東西擺好,放在找得到的地方,他們的東西有時也會流通,如和他人交換自己收藏的物品,或是會把過期的東西再回收,或是在物品要到期時用掉或捐出去,他們不會像儲物狂東西只進不出,儲物狂的東西買進以後沒多久就會石沉大海很難再找到,若是他們的東西被丟掉,他們會焦慮或是生氣,於是東西越積越多,多到自己都不好意思告訴人,或是請人到家裏來。
住在拉斯維加斯的比爾,因為太太失蹤報警,找了四個月始終下落不明,警方甚至派出尋找屍體的嗅探犬,在他家中尋找多次都沒有著落,後來比爾在堆積到天花板的垃圾雜物中發現已死亡多時的妻子的一隻腳。當初嗅探犬之所以沒有找到,可能是因為周圍腐爛的食物和其他刺鼻的臭味讓狗兒聞不出死者的味道。根據報導夫婦二人結褵40年,為滿足妻子愛收集的習慣,他們還建了第二所房屋來放置物品。比爾的太太周末都會去跳蚤市場買東西,又喜歡光顧舊貨店。但她從不讓人進家門,擔心被人看到凌亂的房間。警方形容房子裏被強擠出一些「小路」,供夫婦二人在雜物中行走。
比爾太太的故事是一個典型的儲物狂悲劇。究竟為什麼會有人儲存收集東西會到病態的地步呢?有些專家認為這是焦慮的一種表現,就像有人在焦慮時會一直抖腳,扎眼睛,嚴重的話,有人會扯頭法到禿頭的地步,或是勤洗手洗到手都破了,還是覺得手沒洗乾淨。或是如文中的例子,小強因為怕不預期的災害來臨,無法控制自己不斷購買緊急的救難物品,就是為了希望這些物品可以紓緩心中對無法預期災害的焦慮與恐懼。四周圍也常看到因為物資缺乏或曾經歷過戰亂的人,家中有許多用不到的物品,經濟能力較好的,可能有好幾台冰箱儲存食物,或好幾台鋼琴,車子來彌補當初無法圓的夢。(待續)
(之三)
儲物狂有一個轟動一時的例子。一九四七年,有人在紐約市一棟破舊的大宅裡發現富有而隱居的科利爾兄弟Collyer brothers的屍體,他們住的大宅裡堆滿 了約有一百公噸的垃圾。科利爾兄弟是受教育的知識份子,一位是律師,一位是工程師,也是有名人士,曾在卡內基音樂廳表演的的鋼琴家。有天警察接到報案說兄弟倆人有人情況不妙,警察到現場不得其門而入,因為房門被堆積的物品所檔住,必須藉助消防車的裝備,才可以進屋內找到人。讓警察訝異的是房子內充滿堆達至天花板的儲藏物,根本很難通行,結果救活了一個人的寶貴性命,後來卻因為兄弟擔心房子又被人破門而入,設計了一些圈套以防閒雜人士造訪,結果卻是自己陷於自設的圈套,而被自己儲存的重物所壓死,後來因為行動不便的兄弟無法得到照顧而餓死,倆人雙雙在自己的家中罹難。令人訝異的是在他們家中所儲存的物品其中包括十四架演奏用的三角鋼琴。
這又是一則讓人傷心的儲物狂悲劇。到底造成儲物狂的原因是什麼呢?怎麼會一直有人被這樣的偏執行為所困擾而喪失生命呢?
上次提到儲物行為可能是焦慮的一種表現,不斷的儲存東西變成一種強迫性行為,透過操控沒有生命的物件給這些人帶來了安全感。有些人是因為經歷過物資缺乏或曾經歷過戰亂的洗禮,心靈受創,而有這種焦慮的行為表現。但為什麼有許多人也曾經歷過類似的心靈創傷,卻沒有這種強迫性行為呢?所以也有專家認為是大腦裏面的某些功能出了問題而導致有強迫性行為。也有研究發現和基因有關,有儲物強迫性行為的人常常不是家族中唯一有這問題的人。有儲物強迫性行為的人有時也伴隨著其他不同的心理障礙或疾病,如憂鬱症、躁鬱症、被害妄想症、社交恐懼症、注意力缺乏過動症、發展遲緩等。
然而也有許多有儲物行為的人,並沒有像一般患有強迫症的人所擁有的非理性想法,那想法就是懼怕不幸的事情即將會發生,像小強怕沒有做好準備,就沒有辦法來應付無法預期的災難,勤洗手洗到手都破的人怕被病菌感染,他們對死亡的威脅極度的敏感和恐懼。有一些有儲物行為的人,他們並沒有對死亡威脅有特別的恐懼,這些人之所以無法丟棄東西就是因為他們賦予這些物品一些特有的價值,一旦東西被丟掉就好像失去了自己生命的一部份,如不願意失去曾和那件物品相關的過去記憶從生命中消失,或是當哪天要用那件物品時,物品已不復存在,那樣的失落感是這些人不願去面對,而盡所能去避免的。對這些人來說他們對捨不得丟棄的物品有一份特別的情感,難以割捨。久而久之,東西越積越多,生活失序,造成生活極大的困擾。(待續)
(之四)
一般人也很容易把有儲物行為的人和老人畫上等號。其實儲物行為絕對不是只有年長的人才有。只不過有時年長的人經歷過物資缺乏或曾經歷過戰亂的洗禮,將不丟棄物品看做是惜物的表現,是一種美德。經年累月下來,儲存物品的量就為之驚人,殊不知是年輕時就有的習性,難以改變。也有些老人是在痛失至親的配偶時,不想丟棄曾和配偶擁有的共通物品,便使得這個行為好像變本加厲,再加上年紀老邁行動不便,東西不易整理丟棄,就更容易凸顯這個問題的存在。
一旦知道了造成儲物狂的原因後就容易知道如何對症下藥,或防患於未然,但問題就出在原因往往不容易界定,在加上當事者並不認為自己有問題,常常都是身邊的人受不了尋求協助。如文中提到的小均,她就是受不了丈夫小強用囤積過多的物品來撫平心中對無法預期災難的焦慮,這樣的病態行為和過多的物品,使得她和孩子的生活品質大大受到影響。
前幾年拍攝的紀錄片《母親的花園》My Mother’s Garden,女兒Cynthia Lester把清理母親所居住的房子漫長而痛苦的經過記錄下來。她與家人先送走母親,花了八個禮拜和大約兩萬美金,才把地方收拾好。後來母親回到家裡一看,情緒激動哭著控訴孩子們是強盜,幾個禮拜後,母親的心情仍沒有好轉,沮喪得想自殺,必須立刻送院治療。這部片子深刻地刻劃出患有強迫性儲物行為的家人的心路歷程與無奈。然而到底遇到這樣的家人要如何是好呢?最常聽到的就像Cynthia不請自來,大費周章地清理母親的東西,或是偷偷將過多無用的東西丟掉。但這種行為有時卻會帶來反效果,如Cynthia的母親嚴重到要自殺。
或許我門四周不會有這麼極端的例子出現,像瑪莉就常常將先生過期的報章雜誌偷偷的回收,許多時候她就是將壓在最底層的報章雜誌抽出來偷偷地拿去回收桶,丈夫也常常沒發現。但一旦被發現後,先生會去把那些過期的報章雜誌從垃圾桶裡翻出來,夫妻又不免為此而吵一架。雖然幫助清理的人都是出於一番好意,但卻容易弄巧成拙。
所以如果儲物行為已嚴重到生活失序,千萬別硬著來,不要在當事人不知道的情況下清理東西,最好就是當面溝通,將事情的嚴重性說出來,如果成效不佳,只好請專家或有權威的人出面說明事態的嚴重性。最理想的就是當事人願意接受幫忙,正視問題的所在,讓生理問題訴諸藥物,心理創傷或焦慮訴諸心理治療,對症下藥,事情就會有轉機,因為當事人自發性願意尋求幫助的治療結果,絕對勝過被強迫而無奈地出現在診療室裡被治療。
如果當事人看不到問題,那四周圍的人能做的就非常有限。灣區有一些互助小組,可以幫助家人或是當事人紓緩心中的焦慮,可以善加利用,如Clutterers Anonymous, OCD support group, Santa Clara County Senior Center – Hoarding Peer Support Group,上述資源都是要說英文的,中文也有互助小組雖然不是針對儲物狂,也可以善加利用,Momentum for Mental Health陳志美女士 408-261-7135 ext. 2207,NAMI-洪仁德博士408-996-1016。也有一些網站有許多好的資料可以幫助家屬,http://ocd-bayarea.com/,http://childrenofhoarders.com,好好善用資源,好讓康復的旅程中,有人同行,互相扶持鼓勵,不會再孤軍奮戰。
Apr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