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戀性人格異常

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

執筆者:林慧娟 Ruth Lin, LMFT 

出版日:  10/2011

(之)

七月底在挪威有一則全球都關注的駭人新聞,32歲的安德斯·布雷維克Anders Breivik因不滿國家對穆斯林新移民的政策太過寬鬆與仁慈,極度反對不同族裔的人生活在他的國家裡,屢次在網站上發表自己的理念和對國家的不滿。他用自己的方法來宣洩心中的不滿,襲擊挪威政府辦公大樓和執政舉辦的青年營會,造成近八十人死亡,將近一百人受傷的慘劇。

挪威政府聲稱這次襲擊是自二次世界大戰後遭受的最大規模屠殺事件。安德斯聲稱,他的行動是「殘暴且必要的」”atrocious but necessary”,他要拯救挪威,執政黨也要為自己的行為付上代價,而受害人推動多元文化,是「背叛行為」,死有餘辜。據一位目擊者描述,安德斯射擊無辜青年時十分冷靜,他非常清楚自己在幹什麼,並向其他人大喊:「你們都會死」。他在受審前提出兩個願望,一是審判完全公開,二是他希望能夠穿自己喜愛的軍服公開審判。但他的兩個願望都被法官拒絕。開庭時,法官下令關閉門庭且不開放旁聽,不讓法院成為安德斯暢所欲言的表演舞台。挪威心理學專家Svenn Torgersen認為安德斯有強烈的自戀人格傾向,他犯案後的滿足自豪感就是顯著特徵。

看完這則新聞有人問:自戀是一種病嗎?身邊有人有自戀狂,他們真會嚴重到像挪威殺人魔一樣濫殺無辜嗎?

自戀是不是病,有不同的說法。根據精神疾病的診斷及統計一書(DSM IV TR,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在人格異常中有一種是自戀性人格異常(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人格異常的定義是指一個人的行為和內心的反應有既定的模式,不管處於何種情況下,不容易改變,也就是中國人常說的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這種不易變通的本性造成嚴重的生活機能受損,內心飽受煎熬。人格異常於青少年時期和成年早期開始出現明顯的表徵,這些表徵不會隨年齡時間、環境的改變而有所大變化。

在精神疾病的診斷及統計一書中,自戀性人格異常的英文是Narcissistic,這個字源自於希臘神話的一位美少年納西斯(Narcissus),他是一位冷酷、自我中心、只愛自己、也認為只有自己值得被人關愛的年輕人。他對人無禮、傲慢,認為世上沒有一人值得他的關注。結果,天神處罰他的自我傲慢人格,讓他和水中的自己倒影相戀,結果納西斯因看到池中貌美的自己,情不自禁,栽到水中溺斃身亡。天神把他變成一朵美麗的花,也就是今天人們所認識的水仙花Narcissus。現今人們也沿用這個字來形容那些目中無人、自以為是的人。

至於自戀性人格異常會嚴重到殺人嗎?如果極端到像上述的例子,那當然是有可能。下一次會更詳盡提到自戀性人格異常的一些特質。(待續)

(之)

自戀性人格在生活中時有所見,但什麼時候才會被稱為異常呢?

在精神疾病的診斷及統計一書中(DSM IV TR,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列有九項關於自戀性人格異常的特質,至少要符合其中五項或五項以上才可稱為有自戀性人格異常: (1)對自己重要性的誇大感(例如:誇大成就與才能,在沒有相當成就的情況下,除了認為自己出類拔萃,已達到完美的境界外,也認為別人要這樣看他/她;並認為別人無法把事情做得像他/她一樣好。(2)專注於無限的成功、權利、才華、美貌、或理想的愛情等幻想中。對自己的成就過度的自傲,明裡暗裡,喜好與人競爭。(3)認為自己很特殊,僅能被其他特殊或高地位的人(或機構)所了解或有關聯。(4)過度需要別人的讚美與羨慕。(5)自認有特權,例如:不合理的期待自己有特殊的待遇或別人會自動的順從自己的意願。(6)人際關係上喜歡占別人便宜,例如:利用他人來達到自己的目的。(7)缺乏同理:不願意去了解或認同別人的情感與需求。缺乏情感上的顯露、以及對他人情感的輕蔑。(8)時常妒忌別人,而且認為別人妒忌他/她。(9)自大傲慢的行為或態度。

診斷時,只有當上述特質是一層不變、持續、並帶來顯著的人際關係失和,生活功能損傷或主觀的苦惱時,才算構成自戀性人格異常。倘若有人符合上述條件,但卻尚未影響生活而造成痛苦的話,只能稱這樣的人有自戀性人格的特質和傾向,還不算異常,許多政客,外科醫生,高階主管,影星,藝術家可能就是屬於這一類的人。他們以為所有人都應該對他們刮目相看,伏首稱臣,若有人因此看不慣,蓄意或無意間揭露他的面具,這時候他就會用很強烈的情緒表現,如悲傷,來搏取同情,或者用暴怒來嚇阻別人揭露自己的假想世界。

除了上述特質外,在診斷的過程還要小心來評估,是否受藥物或毒品的影響,而導致有自戀性人格異常的特質。或是因為人格異常訴諸藥物來自我麻醉,在戒毒中心就容易遇到這樣的人。有時也容易和其他病症混淆,如反社會人格,Histrionic (過份戲劇化的人格異常),邊緣性人格,強迫性人格或是輕躁症。

一般來說,自戀性人格異常約有50%到75%是男性。流行率占臨床人口2% 到 10%,一般人口不到 1%。但也有一說美國在過去十年來,自戀性人格異常人口倍增,每十六人中就有一人患有此人格異常(Twenge and Campbell)。特別是網路文化更助長自戀性人格異常的倍增,上次提到的挪威殺人魔安德斯·布雷維克Anders Breivik就是在網路中得到許多的機會發表他的言論思想來滿足他人格異常的需求。(待續)

(之)

我的兒子今年十五歲,正值青春期,我覺得他近來有表現出一些自戀性人格異常的特質,如認為自己應被像國王般對待、父母對他一定要有求必應,目中無人、應受優待、花很多時間在自己的外表、無視於家規,當我們不順從他的要求時,他就暴怒,不然就是陷於抑鬱,關在房間裡,不吃不喝,與外面的人隔離,父母親到底要視此為發病初期或是青春期時的孩子特質?  黃媽媽

答:黃媽媽謝謝您的來信,您的問題常常會被家有青少年的家長問到。自戀性特質可能在青少年期特別普遍,常讓父母傷透腦筋。除了觀察孩子在家的行為外,也要和學校配合,問問學校不同的老師或是同學有沒有看見類似的情形,若是孩子只有在家時才顯出自戀的特質,父母可以不用太憂心,可能兒子所表現出的只是青春時期的特質,並不意味著這些特質將會持續並發展成心理問題,如自戀性人格異常,或是其它有類似特質的心理疾患,像憂鬱症,躁鬱症等。

另一個父母可以小心的就是觀察兒子的這些特質有沒有隨著年紀的增長,愈來愈糟糕。這些都有賴父母的細心觀察,仰賴和孩子及和他的朋友保持良好的關係,才能從互動談話中看出端倪。挪威殺人魔安德斯Anders Breivik的父母親在他小時候就離異,不常相處的父親提到兒子一直到青少年時期都還好,看不出有特別的問題,之後就斷了音訊沒再連絡。若生活中少了互動,許多時候的確並不會看出人格有什麼異狀。青少年的家長常常很無奈的告訴我,孩子往往和他們一天說不到一句話,沒有互動,如何可以深入瞭解認識自己的小孩。父母的無助,有時得尋求專業幫忙,看看不同的親職教育方法可否幫點忙,或是參加親職互助小組,藉由小組成員的分享,從中得到啟發與支持,這些資源,或許不會在短時間馬上看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只要耐心,假以時日會看到成效的。

若是仍然認為孩子的情況讓您心中無法安寧,不妨找一位有口皆碑,看青少年有經驗的心理健康專業人士做仔細的評估。近年來,有些爭議關於是否自戀性人格異常應該從精神疾病的診斷及統計一書中挪除,主張挪除的人認為徵兆有程度上的不同,或是同時擁有類似的其它人格特質,並沒有特別突出或明顯的ㄧ種人格特質;有許多有自戀性人格異常的人,在29歲後,特質會慢慢地不再那麼明顯;還有研究資料不足,都使得自戀性人格異常更難被診斷與治療。再加上許多精神疾患的發病期往往始於青少年時期,除了自戀性人格異常外,還有其它有類似特質的心理疾患,如憂鬱症,躁鬱症等,基本上未滿十八歲,不會被貼上有人格異常的標籤。所以一定要找一位有經驗專們看青少年的心理醫生,以便得到正確的資訊與診斷,才能得到適切的幫助。

(之)

自戀性人格異常可以被治療嗎?會痊癒嗎?

有一派說法,不認為人格異常是一種病,既然不是病,就沒有所謂的痊癒之說。由於人格特質大概在少年時期就已經形成了,之後改變的空間不會太大,所以只能說當一個人有人格異常的模式或傾向時,他/她的思維方式、主觀的感受如何可以被調整,或是學習如何來適應多變的環境,而不是把目標放在治癒上,一旦有實際的期望後,才不會給自己或家人帶來無法承受的壓力,而感到沮喪甚至生氣。

最常看到人格異常的案例大都出現在精神療養院中(psychiatric inpatient settings),約有10%到30%,監獄中約有32%到46%的人格異常案例。挪威殺人魔安德斯Anders Breivik在犯下轟動全球的案件,造成近八十人死亡,將近一百人受傷的慘劇後,現在被關在監獄中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他的自戀性人格異常在精神疾病的診斷及統計一書中(DSM IV TR,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被歸類為第二類型,同時他的人格異常也符合同一類型中反社會人格中冷酷無情的表徵,也就是在傷害人後沒有一點傷心難過的感受。這是為什麼在新的精神疾病的診斷及統計一書中,不再像從前細分多達十種左右的人格異常,現在取而代之的是將這些人格異常分成三大類型(clusters),在每一大類型中的異常都有些許共通性。

精神疾病的診斷及統計這本書的好處在於可以幫助精神健康專業人員來做正確的診斷,以便達到好的溝通效果,更有效來幫助人。這就如同當我們聽到有人患有流行性感冒,我們會想到一些可能的典型徵狀,如肌肉痠痛、發燒、流鼻涕等,所以當一個人被診斷出有某種人格異常時,就會想到一連串伴隨而來的表徵。除了這本書可以幫助診斷外,近年來,也有不少研究認為人格異常和大腦的功能運做不正常有關。這個發現又讓診斷有更科學的方法判斷,而不是光靠個案的記憶和口頭描述而已。所以當懷疑有人格異常時,一定要找專業人士來做謹慎的評估,千萬不可草率。精神健康專業人員除了要有正確的診斷外,在治療人格異常時的重點應放在可以清楚確認,瞭解個案的偏差思想行為和主觀的感受,才能真的幫到個案。

然而有自戀性人格異常的人,卻很少會出現在診療室裡(只占2-10%),因為他們並不認為自己有問題,配合度低,沒有自省和洞察能力,若是團體治療成效往往也不佳,因為他們的人格特質需求,會讓治療團體成為他們的表演舞台。

雖然他們不會尋求協助,卻可以幫到他們身邊的人。在我多年的臨床經驗中,大概只有在戒毒中心,或是情侶/夫妻治療中,會看到有自戀性人格異常的人。當有類似自戀性人格異常的伴侶出現在我辦公室時,他們不是為自己來尋求幫忙,而是試圖告訴我伴侶的罪狀,他們本身絕對不是問題癥結的所在,所以我所看到的都是和自戀性人格異常相處的人的無奈與傷害。若可以幫助人格異常四周圍的人用健康的態度,劃出健康的界線,使其情緒受到最低的影響,也可以說是治療人格異常的目標之一。

假以時日,等人生已過大半,有自戀性人格異常的人可能因為經歷許多破碎的人際關係,或是藉由和健康的人互動相處多了,才會恍然覺悟到自己的問題,進而尋求幫助,屆時來自本身的動力想要有所改變時,治療容易見到效果,才可以建立和自己還有他人更和諧的關係。

Oct 2011

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 Switch to a production site key to remove this banner.
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Toolset.com as a development 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