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ng woman sitting on floor at home and suffering from panic attack

我快死了! —恐慌發作                                                

Panic Attack

執筆者: 林慧娟 Ruth Lin, LMFT

出版日:  3/2014

﹙之一﹚

小均長期處於壓力之下,有三個學齡的孩子,是學生家長會的主席,是教會主日學的校長,也是婦女會的主席,每天除了要安頓三個小孩生活起居、上下課外,每星期有開不完的會議,還要教兩三堂課。
最 近丈夫出差,小均原本忙碌的生活就更加的繁忙。有一天,她起床後覺得胸悶,然後心跳加速,呼吸急促,頭昏目眩,整個身體顫抖直冒冷汗,她直覺反應自己即將要心臟病發而死去,隨即打了911求救。還好三個稚齡的孩子有鄰居可以幫忙照顧,她可以在醫院安心做一連串的檢查,折騰了大半天,搞得整個人精疲力竭,檢 查的結果皆無大礙。幾個醫生的會診結果,認為小均應該是經歷了一次恐慌發作 (panic attack)。引起恐慌發作的原因
引起恐慌的確切原因還不是完全的清楚,目前廣被接受的原因有幾點:
一、生理因素,一般來說和遺傳基因、家族歷史有關,也就是說若家族裡面有人被恐慌、焦慮症狀所苦,也就比較容易會患有焦慮或恐慌。另一個廣被接受的生理原因是大 腦中用來執行命令的神經傳導物質(neurotransmitter),調節情感的血清素出了問題(serotonin)。酒精或藥物成癮的人,也容易有恐慌的症狀。
二、心理:比較神經質的人、容易為事情而焦慮擔心的人、要求完美的人都是高危險群。
三、環境因素:長期處於壓力之下的人,如經濟不景氣,時時刻刻都擔心會被裁員;正在經歷重大壓力的人,像對一些人來說,過年過節常常帶來許多的壓力;或是家人、自己患有重大疾病,以及自然、人為災害的發生。
危險因子越多的人,患有恐慌或焦慮症的可能性就越高,也就是所謂的高危險群。

恐慌發作的表現方式
根據心理疾病的診斷及統計手冊,患者會有一段時間,身體極端得不舒服,加上心裡有強烈的恐懼,手冊中列有13種恐慌症狀,恐慌發作時,至少要具備4項或4項以上的症狀。每次恐慌發生約在10分鐘內達到最嚴重的高峰,患者覺得自己就快要死了,然後在20∼30分鐘內症狀慢慢減緩。這13種病症是:
1.心悸、心跳加快。
2.冒冷汗。
3.發抖或顫慄。
4.呼吸急促、呼吸困難或窒息感。
5.喉嚨有哽塞感。
6.胸痛或不適。
7.噁心或腹部不適。
8.頭暈或暈厥。
9.覺得事物不真實或失去自我感/感覺不是自己。

10.害怕失去控制或快要發瘋。
11.害怕即將死去。
12.感覺麻木或刺痛。
13.冷顫或發熱恐慌發作有時是沒有預警的,也就是沒有特定的恐懼事物或情景引起恐慌,不知何時何地會發作,會突如其來,例如正在做事、買東西、開車、運動,甚至睡覺時…,當事人覺得血壓突然飆高或心臟病發作,感覺自己就快死了,但經過所有的檢查後,一切生理機能又都是正常的。另一種是可以預期的,如有特定的恐懼對象,例如怕密閉空間(如電梯、隧道、坐車、過橋),怕空曠無人的地方,怕高處,怕再次經歷以前受過的創傷,社交恐懼或怕某種特定的動物,如蛇、狗、鳥、蝴蝶等,當事人因極端畏懼而有恐慌的症狀。(待續)

﹙之

上次我們提到恐慌、導致恐慌發作的可能原因,還有恐慌的表現方式。小強是一位高級主管,常常需要到處出差,因為有很強的語言能力,能說多國方言,很受上司的賞識,派他到不同地區的分公司,他的足跡遍布世界各地,他也非常的努力工作以報答上司對他的賞識。長期疲憊下來,他的身體開始慢慢的發出警訊,先是睡不好,每次遇到人多的地方,像是機場、火車站、公車站,只要看到很 多人,小強就開始覺得呼吸有點困難,想要速速離開這些場所。一開始好像情況還可以控制住,慢慢地身體越來越不能負荷,只要遇到這樣的場合,他就會呼吸困 難、心跳加速、身體直冒冷汗、不自主的顫抖,他看過醫生也檢查不出個所以然,病情並沒有得到改善。後來情況更加嚴重,他患了顏面神經麻痺,外型改變,口齒不清,一向負責任的小強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他向公司請了長假,決定要把身體照顧好。小強醫生的治療方案除了包括精神科醫師,也有談話治療師,要讓小強全面徹底的正視他的健 康狀況。

以上的例子,讓讀者看到焦慮症若不及時的處理,找出真正的原因,許多時候可能會節外生枝,就如同案例中的小強,沒有及早找出真正的病因,讓自己長期處於壓力疲勞之下,身體會產生出更多的問題,讓自己受更多的苦,需要更長的時間來復原。

一般來說恐慌發作的治療,最好是藥物配合認知行為治療,兩種治療一起雙管齊下可以得到較好的療癒效果。首先,患者一定要遵照醫囑,定量定時的服藥,不要擅自更改藥量,或是忘記服藥,服藥一段時間後,身體不適的症狀慢慢地就可以得到控制。至於認知行為治 療,就是幫助患者檢視自己的基本信念,像案例中的小強,可能要改變他疲於奔命的生活型態,還要重拾他在人多地方的信心,檢視在那樣情況下的自我對話,把「我不能去人多的地方」,改成健康的自我對話,如:「我正在服藥,我病情受到控制,我的心跳呼吸不會停止,我可以到人多的地方」等。除了認知上的治療,還要配合行為治療,如調節呼吸的頻率,肌肉放鬆法‧‧‧等。

至於患者的家人,最好也要有基本的病理知識,明白當事人心裡的恐慌和焦慮,多給鼓勵與支持,切不可和患者一起恐慌。患者和家屬可以事先講好若恐慌發作時要如何處理,家人一定要沉著應變,才可以適時地給予最妥善有效的幫忙。若家人感到和恐慌的人在一起時壓力大到無法招架,也要先照顧好自己的心理需要,和患者商量出應變之策,這樣才可以共同面對恐慌。只要家人和患者一齊用心努力,彼此互相打氣,不氣餒,學習應對之策,患者的生活可以再恢復往日的活力與風采。

 March 2014

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 Switch to a production site key to remove this banner.
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Toolset.com as a development 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