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長者之輕生
Suicide in the elderly
執筆者:許秀美 Helen Hsu, LMFT
出版日: 7/2013
(之一)
輕生,輕忽生命,通俗的說是:自殺或人為的結束自己的生命。螻蟻兒都愛惜自己的小生命,為什麼有些年逾半百、不踰矩、且已屆古稀的耆宿,卻仍舊提前中斷自己可貴的生命,其背後究竟藏有多少的辛酸與痛苦呢?
根據統計,老年人口(65歲以上)約佔美國總人口數的百分之十三,但是在全國自殺死亡率中,老年人口卻佔有高達百分之十八的比率。這個比率更隨著年齡提高而有增加的趨勢。在一份2002年的統計資料顯示,每十萬人中,年齡在65至74之間,便有15個自殺案例;年齡在75至84之間,則有17個;而85歲以上者,更遠超過這個數字。再加上,由於人口老齡化,年長者的輕生現象,將成為未來公共衛生的重要課題。
大部分的老年人都有或多或少的健康問題,除了身體方面還包括精神疾病,尤以憂鬱症,已被確認是引發老年人自殺的第一元兇。老年人的憂鬱症常常帶著面具出現,更容易被視為是老年生活的一部分-邁入老年,視茫茫而髮蒼蒼,且齒牙動搖,誰的心情會好?只求健康平安,那裡還奢望快樂開心-以致未能在症狀初現時,即對症就醫,最後讓憂鬱症成為主導,不僅惡化既有的身體疾病,更成惡性循環的讓我們身心俱疲,愈發意興闌珊、萬念俱灰,終而放棄生命。再以憂鬱症的主要症狀之一:負向思惟;加上老人家較為堅固的心志,一旦興起〝我已經成為家人的負擔〞而決意一死時,有時甚至會不自覺的以〝不吃不喝;忘記吃藥、看醫生的時間〞…等所謂〝無言的自殺 (silent suicide) 〞來結束自己的生命。如若不然,當付諸自裁行動時,也比年輕的自殺個案更為致命。有一份統計資料便指出,比之於200個年輕自殺案例中只有一個成功的比率,老年人的自殺案例,卻是每四個便有一個成功。
另外,精神疾病中夾帶幻覺的患者,也是自殺危險群之一,因為來自幻聽,聲音會告訴他〝去做什麼〞。筆者的個案中便不乏其人,有的能與其幻聽和平相處便罷,譬如〝聲音叫我呆在家裡,不可外出〞,〝我總是聽到音樂〞…等。可是筆者的另一個個案,卻是因為聽到聲音告訴他〝如果你不自殺,你的兒子會有生命危險〞而割腕。由幻覺聽到的聲音,對於患者本身是非常真實的,儘管持續藥物治療,在受威脅的那一刻,患者也會衝動的傷害自己。所幸因幻覺而引起的自戕意念,在被詢問時,患者會說出來,藉著定期的輔導,跟摧追蹤,可以防患於未然。
當然病苦也確實不勝其擾,譬如中風、癌症、失去自如的行動能力、長期失眠,或失明…等,也是致使老年人提早結束自己生命的重要原因之一。再者,老年生活的型態,譬如鰥寡、獨居、新近喪偶(約一年內)、缺乏親友的支持、酗酒嗑藥…等,在在都是危險的指標。
雖然礙於篇幅,筆者僅略述以上幾項老年人自殺背後的原因,但是究其根源,不難歸納,所有尋死的片刻,都是無助的、無望的(helpless, hopeless) ;尋死之人也各有其強大的理由選擇走上那條不歸路…只是讓我們且佇足聽聽,那些面對親友死於自殺的人的一份心裡話:「… 那份痛是永續存在的…為什麼在吞下那些藥之前,不能先跟我們說,而讓我們有機會想辦法幫助你呢?…」這真是死者無辜,生者何堪啊!(待續)
(之二)
在闡述了年長者輕生背後的原因後,讓我們來探討幾項老年人自殺的迷思。
如果一個人提起有意尋死,一般人可能會認為只是說說而已,或只是為了要引人注意而危言聳聽。其實不然,根據調查,無論年長或年輕,大部分自殺未遂或成功者,都在付諸行動前,曾提過他的自殺意圖。更有一個現象,多數自殺者在採取行動前,會再去看一次醫生。因此不可掉以輕心,而要進一步詳問或尋求專業協助。另外一個角度,如果懷疑一位老人家有自殺意念,也可以直接挑明澄清,而不須擔心反而激起他的自殺行為。事實上,當一個人提及尋短,他是在泣訴、在請求協助,所以是危機,也是契機,不僅專業人員,就是家人、朋友,都應該及時介入幫忙。
再有一個迷思是企圖尋短的人,都是決意要死的。從筆者早期在自殺防治熱線的經驗中發現,試圖自殺者,愈是在吞藥後,愈是來電求救;而在許多實際的自殺案例中,也不乏聽到獲救生還者的自白:「我只是想停止那份刺骨的痛;我只是不願成為孩子的負擔…等」。基此,我們可以了解,促使尋短的人付諸行動的關鍵點是在,面對困難與痛苦時,尋短者以為無路可走、無計可施,以致唯有消除自己的存在,才能中斷那份長久以來的困境。因此重建信心,給予希望,是當務之急。在此還要順帶一提的是,儘管不是所有自殺個案都決心要死,但是統計資料顯示,自殺未遂的生還者,約有百分之十會再度尋短,並且在第二次的自殺行動中,會有百分之八十成功。而這種就個人而言恰似慣性的自殺行為,在家庭中也會造成類似傳染的作用。研究報告便指出,面對親人因自殺死亡的家族成員,比之沒有這個家族史的人,在相同的困頓之下,會有高出二倍半的自殺可能性。由此,那份〝面對親友因自殺而死的悲痛,與面對親友自然死亡是一樣〞的迷思,便不攻自破。
一樣的傷慟心情(Bereavement) ,無關乎是否至親至愛,一個面對親友因〝自殺〞而死的人,除了悲傷,更有驚嚇、生氣、罪惡感、自責、悔憾、不解…等,不僅需要更長時間來走出傷慟的過程,更需要重建自信、自尊或重新思考原來所相信的。特別是對較年輕的下一代,那份事發當下的憂傷,還會延續到日後,當他們懂事理解當年所發生的事情時,另有的二度傷害。而在這些突破內心藩籬的努力同時,面對親友自殺的人,還要抵抗外來,由於對自殺有所偏見而加諸的批判或冷嘲熱諷,其間痛苦煎熬,真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筆者一個中年個案,其憂鬱症的主要原因,便是來自被二十年前父親自殺身亡所引起的那份包括悲傷、憤怒、自責、不解…等,思緒雜陳卻又無法啟口的心情所綑綁,折磨至今。至於他的家人,也以不同的程度,不等的時間,桎梏於這份悲劇中。這也驗證了研究資料所提及的:一個自殺個案所產生的影響,至少將波及六個人。
筆者於前文曾提及:所有尋死的片刻,都是無助的、無望的;尋死之人也各有其強大的理由選擇走上那條不歸路…。而做為一個心理健康工作者,筆者尤其尊重個人的意願與選擇。只是燈下讀書,不免凝思:一路踉蹌行來,已然耆年,何以還要拒絕生命? 如果人生好比一場馬拉松賽跑或拔河較勁,讓我們共勉,在最後一刻,衝刺、奮力一搏,使我們這一趟來去之完整,得以成全。
(之三)
鄰家王先生悲戚地敍述父親的死亡:「…只知道睡得不好、吃得少,怎麼也想不到…沒有預警下,就把一大把藥吞下去,走了…。」筆者一個間接認識的朋友,也被發現忽然躲在浴室裡割腕,所幸被搶救回來…她的共同租房的室友都大吃一驚,因為她雖然安靜、年逾半百孑然一身,但是親和、認真工作,讓人覺得她的尋短,真是沒來由的。
筆者在輔導傷慟心情(Bereavement) 的經驗中,發現個案最難脫困的,便是這份遺憾,不僅悲痛,還有不解、懊悔、憤慨,那份椎心的憾然懺情,就連〝千金難買早知道〞之頓足,都無法抵其萬一。因此筆者擬以本文,試著探討一個有意尋死的人,在付諸行動之前可能出現的警訊。
筆者曾為文提及,大部分自殺未遂或成功者,都在付諸行動前,曾提及他的自殺意圖。因此當一個人開始一反往昔而頻繁的提到有關〝死〞的話題時,便值得加以注意。企圖尋短者談及自殺意圖的方式,因人而異,譬如直接說出〝想死〞,或間接以閱讀、上網搜尋死亡相關資訊、書寫方式-以詩詞或畫作抒懷隱喻…等,釋出尋死的決心;更有的人還會奇怪地談論自己的死亡,或希望自己已經死亡等…,都是警訊之一。
一個企圖尋短者,行為上也會有所改變,譬如易怒、焦躁不安、衝動、無法講理,或性格變得畏縮不合群,也不再去做那些曾經感興趣的事,並且不在乎外表而邋里邋遢…等。另外決心一死的人,會開始計劃身後事-想起立遺囑或重新改變它、對心裡牽掛的人有所安排、送出去一生鍾愛的珍藏、對遠方親友寫信致謝或道別…等。有些人則會反其道而行,變得不在乎而做出一些不顧安全的行為,例如酗酒、嗑藥或參與刺激危險性的活動等。
當然,之所以思圖輕生,尋短者在身心上,也必然承擔著相當的痛苦,因此當一個人不斷地抱怨睡不好、吃不下、渾身是痛,或是訴說對自己的病苦感覺治療無望,且造成兒女家庭的負擔,甚至語帶自貶,自慚形穢而覺得自己毫無價值…等,都是不可輕忽的警訊。筆者便有一位耆老個案,在長年憂鬱症的折磨下,一旦睡不好而引起全身酸痛,可以讓她在一個月內,三次吞藥企圖自盡而被送來治療…。
從照顧者的角度,也可以觀察到老年病患一些有關自殺意圖的蛛絲馬跡,譬如嗜睡或睡不著、不吃或暴飲暴食、拒絕按時服藥或堅持自己管藥,以及巨大的心情變化-沒來由的忽喜忽悲…等,都不可掉以輕心。在這裡值得一提的是,在長期病魔折騰下,生病的人變得脆弱敏感,那份〝造成別人負擔〞的罪惡感中,時或夾雜著感受到〝被照顧者拒絕〞的懊惱羞愧而無法道出,使得老年人病苦的心情,一如雪上加霜的,更增強了結束自己生命的動機。
總之,儘管我們無法百分之百的防杜自殺案件,但是根據以上所提諸多警訊,加以留意,並存乎於心:大部分尋短者,在付諸行動前會提及他的自殺意圖;一旦提出自殺意圖,即意味著發出求援訊號,切記,我們寧可反應過度也不可小覷。(待續)
(之四)
闡述了企圖尋短的人可能釋出的警示訊號,讓我們來談談對年長者輕生的防治之道。
首先,我們要能意識到意圖尋死的人所釋出的警示訊號。根據調查資料顯示,百分之七十以上企圖自殺者,都會在決定尋短前出示警訊(已於上文提及) ,因此要留意觀察,以避免輕忽。如若不然,我們也可以從年長者的處境,去檢視是否會有輕生的危險性,譬如沈疴已久、有長年抽煙喝酒嗑藥等習慣、獨居、與親朋好友疏離、新近鰥寡、有家族及個人的自殺史,以及罹患精神疾病…等,任何蛛絲馬跡都不容錯過。
一旦心生疑竇,接著便要以誠懇關懷的態度直接與企圖尋短的當事人談開來,而不必擔心反而會因此激起或增強他的自殺動機。當然如何開場或討論,並非易事,但是與當事人懇談,主要是在讓當事者感受到〝被關心、被了解〞,並讓他知道〝不需要孤軍奮鬥〞,因此我們可以說:「我發現最近你比較沈默憂傷,你願不願意談一談;你是不是有時候覺得生活沒有希望;你不需要擔心自己一個人,我會隨時過來看看你…等。」事實上如何用字遣詞,不是重點,只要有心,我們的聲調、表情、肢體語言,也會帶給當事人極大的安慰與希望。
而更重要的是要能〝聆聽〞,讓當事者傾訴,道出他們的痛苦、悲傷、害怕、憤怒、絕望…等,而不加以批判、爭論、責備、說教、指導,或給建議…等,因為單就〝被聽到了;被了解了〞,對當事人就是一份緩解。加上在傾聽過程中,我們除了冷靜耐心,還可以對當事人提出保証:絕對可以尋求進一步的協助;並且眼前的自殺意念,也只是暫時的、一時之間的…。協助一個意圖尋死的人,主要的方法與目的都只是在幫助當事者燃起希望,而不要以為〝結束自己的生命〞是解決問題的唯一之道。
當然,防治自殺,仍需有一些具體的措施,譬如建立一個安全的生活環境-撤走所有足以造成傷害的槍枝或小刀等尖銳物品、拿開整瓶整罐的成藥,只留下一日或最多三日份的用量、避免讓當事人獨處…等。此外,備有一份應急的聯絡電話,包括當事者的醫生、急診室、自殺防治熱線 (1-800-273-8255)…等,都是備以因應不時之需。
最後,筆者也曾為文提及,憂鬱症,已被確認是引發老年人自殺的第一元兇,而且老年人的憂鬱症更常帶著面具出現,因此,即時正確診斷出罹患憂鬱症,對症下藥,不使憂鬱症加重或惡化老年人的其他身體疾病;更藉著維持固定的運動,良好的睡眠、飲食習慣,以及起碼的社交活動與學習新的嗜好,來健全我們的身心狀態,藉以防範老年期憂鬱症,也是老年人自殺防治的重要舉措。
行近耆年耄齡,年老體衰,病苦不勝其擾;更有老伴老友,相繼離去;如再遇兒女承歡膝下猶不盡如人意時,確實令人悽然。唯人生諸事,存乎一念間,一旦轉念,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筆者忍不住要一提來自一位八十餘歲高齡的讀者所給予的感動。這位老人家就其一生,三度尋死,卻在耄耋之年與筆者分享:「我要活到一百歲。」
July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