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離  

Separation

執筆者:林慧娟 Ruth Lin, LMFT

出版日: 7/2007

﹙之一﹚

六月十四日世界日報刊登了一則新聞:一名小男童自幼隨父母移民到中美洲的尼加拉瓜,父母親希望男孩回台灣接受教育,由祖父母將男孩接回台灣,男孩因為想念在尼加拉瓜的父母親,回台兩天後自行收拾兩包衣物,撐開兩把雨傘當作降落傘,從陽台一躍而下,摔成重傷,有生命危險。

讀完這則新聞後,心情非常沈重,不曉得小男童近況如何?他的祖父母和父母親一定是心中充滿自責,不曉得他們要如何渡過這難關?真是情何以堪!雖然只是一則短短的新聞,我猜想小男童的父母原本是一份好意,想將他送回台灣,接觸熟悉的語言和文化,又有體貼的祖父母願意幫忙照顧孩子,讓他們可以在異鄉全心努力掙錢。原本看似一樁美事,如今卻演變成悲劇,真是令人唏噓。

這些年來灣區也有不少父母,因為被裁員,經濟吃緊,基於現實考量,必須骨肉分離,將孩子送回遙遠的老家,由親人代為撫養。或是有時也會聽到家鄉的親戚想要兒女接受更好的教育,緊衣縮食,將所賺的辛苦血汗錢,把兒女千里迢迢地送到美國來,寄人籬下,遠離父母和熟悉的環境,重新適應陌生的新生活。這其中的艱苦,很難為外人所明白,所付出的代價有時會是非常沈重的。

不管是什麼原因使得骨肉分離,為人父母一定要記得,當孩子和長期照顧他們的人分開時,會有許多的情緒排山倒海而來,特別是未成年的小孩,大人要多加小心費神,以便讓小孩的適應更加順利。小孩在和成人分開後有時會表現出一些情緒像:悲傷、痛苦、無法停止哭泣、不吃東西、無法入睡、以為和父母永遠不會再見面、抱怨頭痛、胃痛、嚴重時還會噁心嘔吐‧‧‧等。大人一定要多加小心觀察,一旦覺得小孩有上述症狀,要特別給小孩多一點心理建設,如告訴孩子分離是短暫的,多久後會再見面,平時想念父母可以如何和父母保持聯絡,多一些肢體上的接觸,像擁抱。有時孩子不會表現出來心裡的感受,但不代表沒事,大人仍要多花時間讓孩子適應這個大轉變,若有可能在孩子換了環境後,仍和他們相處一段時間,等一切都安頓好,心裡也較踏實後再離開。

千萬不要因為怕孩子哭鬧而不敢告訴孩子分離的實情,要小孩面對突如其來的分離是一件殘忍的事情。許多時候不管父母有多好的初衷,孩子會覺得是被惡意離棄,無法撫平心裡的傷痛與憤怒,有時甚至會導致行為偏差,故意哭鬧,和大人作對,摔東西以洩心頭之憤。若小孩天真無法分辨事實和想像,有時做出來的事,可能會釀成悲劇,就如同文中一開始所提的故事一樣,大人一定要加以防範,做好萬全準備,讓大人小孩的適應更加順暢。

﹙之二﹚

案例一:大為是一個人見人愛的三歲孩子,一直以來都是媽媽帶著,媽媽想趁著暑假讓大為去上一些專為大為年齡層所設計的暑期班,沒想到都已經上了二星期的課,大為仍舊非常抗拒去上課。每天早晨像打仗一樣,剛開始是哭鬧著不去上課,現在更拗,連起床都叫不起來,媽媽氣急敗壞地將大為送到班上,總是沒多久老師打電話來要媽媽把大為帶回家,因為大為一直哭鬧,搞得自己無法上課,同學也無法專心,媽媽只好再把大為接回家,媽媽不曉得該怎麼辦?問了許多人都說是正常的,過一段時間就會好,但眼看大為情況越來越糟,沒有好轉的跡象,媽媽開始求助專業的幫忙。

案例二:小均剛上小學一年級,媽媽常被學校叫去約談,建議小均看心理諮商師,因為小均很容易掉眼淚,上課不專心,原本以為是不習慣和媽媽分開,後來媽媽做了教室媽媽後,情況有改進,但一旦媽媽不在教室小均又開始掉眼淚,無法專心上課。媽媽好像就是不能離開小均的視線以外,這讓當媽媽倍感壓力,不知如何是好?

上述兩個案例很可能是分離焦慮症的典型例子。分離焦慮症最常見的就是初次離開父母到安親班、學校上課的小孩,就像大為和小均一旦離開照顧他們的母親和所熟悉的環境時,就會表現出極度的悲傷、痛苦;擔心父母會發生意外、自己遭到不幸(綁架),而導致和父母永遠分離,抗拒或拒絕上學、或是不願和父母分開,擔心落單一人,沒父母或熟悉的人陪伴;要和父母睡在一起,沒父母在旁,拒絕入睡;有時甚至會做和父母分離的惡夢,怕和父母永遠不會再見面;或甚至抱怨頭痛、胃痛、嚴重時還會噁心嘔吐‧‧‧等。

對社交網絡較薄弱的新移民來說,這種分離焦慮症情況可能會較常見,因為孩子整天跟著父母,缺乏與其他同齡的孩子互動,一旦離開父母和熟悉的環境,面對一群陌生人,特別是這群陌生人外表和孩子長得不一樣,說的又是不同的語言時,孩子的震撼力會更大,心中更焦慮、更害怕。

父母可以採取一些防範措施來避免分離焦慮症的產生,如和孩子年紀相當的父母有固定的社交活動,這樣一來不僅父母得到網絡的支持,小孩也有玩伴。可利用社區資源,如到圖書館聽故事,不管孩子聽得懂與否,孩子可接觸到不同人種、膚色、語言,對孩子將來的適應絕對是好的。一開始若可以父母和孩子一起有親子玩樂學習的時間,或是有些學校鼓勵父母投入教室,這些都是好的緩衝期,可以為孩子適應大環境來做準備。也可以善加利用宗教團體的聚會,讓孩子從很短的分離時間開始適應起。當孩子真的離開父母,自己一人時,父母要一再強調分離是短暫的,很快會再見面。如果過了一段時間後,如一、二個月後,孩子的情況始終沒有進步,就要尋求專業人事來幫忙。

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 Switch to a production site key to remove this banner.
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Toolset.com as a development 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