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cial networks addiction, insomnia. Young woman using smartphone, lying on bed at late night.

阿輝的故事

Addiction

執筆者:蔡欣 Mary Tsai, LMFT & 許秀美 Helen Hsu, LMFT

出版日:  9/2007

﹙之一﹚ 蔡欣 Mary Tsai, LMFT

阿輝的故事-兄弟之爭

阿輝拱著背、垂著頭坐在診療室的沙發裏,這是他第三次進入戒毒所了,前兩次他都是痛下決心要戒掉毒癮而重新做人,他只差沒剁掉手指或在父母面前發下毒誓…但第一次戒毒維持了一年半,第二次只不過是九個月前的事。阿輝在第一次戒毒後又掉進毒品裏時曾經檢討過原因,所以在第二次戒毒時,他以為會萬無一失,怎麼想得到…阿輝對自己完全失去信心,自認是個徹底的輸家。〝有什麼用?〞阿輝如行屍走肉一般的參加戒毒所所安排的一切活動,但什麼也提不起勁,連個人心理輔導也只是虛應著,他的心靈整個被失敗感吞沒了。

心理治療師問阿輝:「你哥哥有沒有吸毒?」「從來沒有!我哥哥是父母眼中的金蘋果,他樣樣都好,不論品行、事業,甚至他的太太、孩子都是品學兼優、模範基督徒…」阿輝的表情十分複雜,有羨慕、崇敬、驕傲,卻有更多的凄愴和挫敗,「我從小就想像哥哥一樣,出人頭地,受人歡迎,但不論我怎麼努力,我就是比不上他…其實我剛開始吸毒也是為了能少睡一點,多一點時間、精力好讀書,使成績更好和他抗衡…唉!我永遠都不如他!」在阿輝的頹喪裏,他完全沒看到自己也拿到了二個學士學位和一個碩士學位,並且有一份高尚的職業。

雖然在實際生活和關係上,這對兄弟就像一般兄弟一樣,哥哥會照顧關心弟弟,弟弟也以哥哥為榮;但心理上,他們是彼此最大的競爭者,而這場競爭是打從弟弟出生那一刻就開始了…這怎麼解釋呢?每個孩子生下來都是完全無助的,他們需要仰賴父母的照顧和供應,這是關係他的存亡的,因此在本能上,孩子為了要被父母接納、喜愛,他們會盡其所能的去討好父母,像聽父母的話,努力達到父母的期望等,也因父母可以管教兒女且對他們的一生有最大的影響力,一般父母都會運用這個影響兒女的特權,把孩子帶到最好的境地,但在過程中,父母會犯一些小錯誤,有些是無心的,有些是因為缺乏教養子女的知識,當然也有些是父母本身直接的問題而造成。當治療師在進一步探討後發現,阿輝的父母,他們因為哥哥成長的好,就要弟弟跟著學,無形中創造了這一場競爭,儘管無心,卻讓弟弟總是認為,若是比不過哥哥,就有一份〝不被接納〞的威脅,所以他一定要〝比哥哥好〞,可惜在阿輝的例子中,哥哥太強了,所以在阿輝長期的爭逐中已經形成一種自我認知:我是輸家。從此不論他是誰,有什麼成就,都難以改變他這個想法,尤甚者,當他面對任何困難時,若不是不戰而降就是朝失敗的方向〝勇往直前〞,因為他深信如此!因此父母若能自小就對孩子們不同的特點去分別引導,將每個孩子都視為一個獨立個體,避免比較,情況就可能不一樣了。

﹙之二﹚ 許秀美 Helen Hsu, LMFT

阿輝的故事-父母的態度

從阿輝的故事中,我們看到一份兄弟間的競爭(Sibling Rivalry)。競爭,如果是建基於對年長兄姊的〝見賢思齊〞,原可以是件好事,就像阿輝基於對哥哥的欽慕、敬愛、引以為傲,而願意力爭上游、向他看齊。

事實上,兄弟間的倫常關係,遠較上、下兩代間的天倫關係,更為長遠、親密,因為這麼一份手足關係,除了分享着來自相同父母的一切教養外,更將共同渡過一段遠遠長過與父母相處的時光,亦即當父母老邁先逝而去時,手足之情,猶尚存在。再就因手足關係所產生對性格特質形成的影響,也不容忽視,譬如有了兄弟姊妹,一個小孩〝便有機會〞或〝便需〞首先學習〝分享、合作〞;再者,年幼的弟妹,也常從模倣年長的兄姊中開始牙牙學語、認字、數數,或甚至從目睹兄姊與父母的互動中,學到如何討好父母,或避免那些招惹父母生氣的行為。

那麼,何以手足間的互動、學習、成長,最後會引致不良的負面結果呢?這裡便要點出父母在因應手足間互動時的〝態度〞之關鍵性了。文中的阿輝之所以要奮起追上哥哥的成就,我們已經知道,是來自一個小孩從小就渴望被父母所愛與被肯定的需要,所以如果阿輝的父母,在對哥哥優異的表現讚美時,不經意的加上一句:「阿輝要努力跟哥哥一樣…」或更糟的:「阿輝就沒有像哥哥一樣…」那麼阿輝將會因沒有跟哥哥一樣好而擔心不被接納、不被愛,以致產生害怕、惶恐不安,而影響他健全的性格發展。換言之,父母在教導小孩的過程中,千萬要避免於手足間做比較,而是能夠體認每個孩子的不同,並就其各自的特點,加以啟發、誘導,起碼讓小孩從小確信:〝我再怎麼不同於哥哥姊姊,爸爸媽媽還是一樣愛我!〞另外的例子還有,譬如當父母要糾正一個孩子的不禮貌行為時,避免去說:「妳可不可以像妳姐姐一樣有禮貌呢?」或當父母給予兩個小孩禮物時,與其說:「阿力,這個黃色的車子給你;阿文,這個車子跟那個黃的一樣,給你。」不如說:「阿力,我為你買了你最想要的黃色小車;阿文,我也挑了你最喜歡的跑車。」後者的措辭,除了强調父母刻意的為每個小孩用心挑選各自喜愛的禮物(這是專門為我買的,我很特殊),還示範一個讓孩子不必去比較彼此禮物之異同的最好例子。

最後,筆者也憶起一個獨力撫養兩個兒子長大成人的單親媽媽個案。當個案的第二個兒子逐漸發展出憂鬱的性格特質,以及一份不尋常的冷漠、防衛、對週遭的人事不在乎,以致形成人際關係困難的現象時,她在極度擔憂下尋求諮商,經過輔導,個案終於恍然悟出其中部份之因乃在,由於自己整日煩心因叛逆而長期離家在外的大兒子,因此在對小兒子的教養過程中,經常不經意的、矯枉過正的,並且過度期許的說:「哥哥已經這樣了,你做弟弟的還如此…」。

﹙之三﹚許秀美 Helen Hsu, LMFT

阿輝的故事-上癮

阿輝的故事是從戒毒開始。

染上毒癮(泛指一切嗑藥、酗酒等),其導致原因,或許因人而異、眾說紛紜;而研究報告中對一個上癮的人,究竟來自其生理(遺傳)、心理(性格特質)、環境等因素有多少影響,也難以定論。唯之所以開始使用毒品,以至上癮,不外乎是想求得感官與情緒上快速、美妙的感覺,亦即企圖以一個迅速見效的方式去阻斷一份不愉快的心情。上癮者也明知道自己的吸毒行為不僅對自己,也對周遭的親友造成傷害,但仍舊無法下決心戒除。最悲哀的還在,上癮的過程是很難自覺的在逐步漸進的、是慢性而長期發展的、是最終攸關生死的…上癮者也只有在最後被送入治療時,才能真正體察、承認治療對他的需要性。

儘管上癮的背後成因無法確切論定,但是依然有兩個不同角度的理論,試着闡釋上癮的形成過程:一、自我選擇的觀念:持據〝要不要使用毒品或要喝多少酒完全是個人的自我選擇〞的理論人士,認為上癮兩個字是不恰當的,也是不公正的;甚至〝上癮〞,只是對個人的選擇理應承擔的那份責任的一種遁辭,因為他們擔心,一但承認一個人上了癮,即意謂着接受那個人已經毫無自我控制的可能(他上癮了,毒品已經控制他了,他不由自主…),長此以往,那份每個人在其自由選擇上所應有的道德考量,便將逐漸式微或根本蕩然無存了。再從上癮者本身談起,縱使一個人嗜酒如命,由於不認為自己有問題,也還是會否認上癮而拖詞:「我要說不喝就能不喝,我沒有癮頭,我只是做了比較不明智、不健康的選擇罷了。」二、疾病的觀念:自1956年開始,美國醫藥協會就把酒精或藥物中毒,認定是一種可以治療的疾病。這一派理論人士認為,透過適當的治療,一個上癮的人仍然可以回復到他過去起碼的生活功能。而之所以從疾病的角度去看待上癮,是因為一個上癮的人,除了在身體健康上出現問題外,更在人際社交、生活滿意度、學業或工作表現上,產生明顯的困難。特別是在長時間的毒癮中,不僅上癮者已經習慣於這種與毒為伍的生活,更同時消減了他去發展面對生活上各種壓力所需要的因應方法之能力,因為一但煩惱、憂心,馬上想到的,就是這種已經習以為常,便當又快速的方法了。研究報告也指出,在青少年或更年幼階段便開始使用毒品,將延宕或根本阻斷一個人在認知與情緒上的正常發展。

文中的阿輝,一開始選擇接觸毒品,是意圖提振精神,以便有更多的精力用功讀書,與哥哥齊頭並進,最後卻以痛苦於戒毒收場;上癮的人也是明知酗酒嗑藥所可能產生的不良後果,但是依然臣服於毒品的肆虐裡,所謂“飲酖止渴、無法自己”,究竟是自我選擇抑或生病,已經不再能夠清晰可辨了。

﹙之四﹚ 許秀美 Helen Hsu, LMFT

阿輝的故事-戒毒

我們不難聽到一個酗酒嗑藥的人說:「問題,我那有問題?我不過就是多喝了兩杯嘛!」「得肺癌,我沒那麼糟啦!」「我喝得太多?我所求的,就只是要放鬆嘛!」「結婚時,你就知道我會喝酒,我還是我啊!」「再怎麼喝多,我就只是傷害我自己而已啊!」「沒有人知道,我面對的生活壓力有多大…」「我可以說不喝就不喝的…」這些類似的說詞,便是耽溺於毒品中,卻尚未能體察自己已經遭受毒品傷害的上癮者,極典型的心態:否認。

筆者也常被諮詢:「我雖然經常喝酒,但是很少大醉過,這樣也算酗酒嗎?」以下便是四個可以據以判斷是否上癮的指標:一、如果你因為喝酒而不止一次的發生有關工作、健康、經濟、人際關係、情緒等問題時,你卻依然繼續維持喝酒的習慣,那便表示你是具有傷害性的〝酒精依賴〞了。二、當你的家人因為不同意你喝酒而與你產生爭執時,你甚至不惜以藏酒、欺騙等方式,依然持續喝酒,你所顯示的正是:喝酒比家人重要。三、當你的健康亮起紅燈,譬如被告知血壓升高、肝與心臟有問題、潰瘍…等,你却無法自制地持續喝酒,你是在表示:喝酒比健康重要。四、當你有時候因為自覺“喝酒,實在不好”,而油生罪惡感時,你却仍舊無法停止喝酒,你也正在呈現一個現象:你允許酒精去傷害你心理與情緒的健康了。試想,你依賴藥品酒精,也讓它們凌駕在你的家人、健康、精神狀況…等之上,如果不談上癮,是否你一樣是屈服在藥物酒精對你的奴役中?

接下來讓我們來談談做為生活在上癮者四周的親友,我們可以做些什麼,以便能對上癮者的戒毒過程予以落實協助。首先,我們要有一份讓上癮者也能感受到的關心與接納的態度,因為唯有這份理解、溫馨、體貼的關懷,才能有效的化解上癮者因為防衛而有的“否認”心態,最後能夠逐漸面對其遭受毒品戕害的事實,產生意願接受任何方式的幫助;其次,我們要有合理的期望,透過提高對“上癮、戒毒”整個過程知識性的了解,我們可以認識到,儘管酗酒嗑藥是可以治療的疾病,但並不意謂它是一段一次性或必然水到渠成的簡易療程,因為治療必須建立在滴酒不沾的基礎上,這表示上癮者必須徹底的改變長久以來的生活習慣與行為型態,因此我們要有一定的心理準備:戒除毒癮,可能是上癮者終其一生的任務。能夠如此,我們就不會在治療過程中,當面對上癮者不可免的再犯時,產生失望、指責或根本對上癮者失去信心。最後,更要學習溝通技巧,積極傾聽,並同理上癮者心中的感覺、想法、痛苦,切忌說教或長篇大道理,在必須提出面質時,也是扣住事實而不責難或批判。當然,尋求專業人員的諮商協助,絕對是必要的,不僅是為上癮者本身,也是為身邊的照顧者。

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 Switch to a production site key to remove this banner.
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Toolset.com as a development 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