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526 Immigrant Petition by Alien Entrepreneur blank form lies on United States flag with envelope

老人移民的適應問題  

Elderly immigrants’ adjustment

執筆者:許秀美 Helen Hsu, LMFT

出版日:  6/2008

在灣區的整個移民人口數中,老年人佔著相當高的比例,這一群移民人口,它的年齡可以始自五十餘歲到七十餘歲不等,而移民後停留下來的時間也有三年以下,十年以內,十年以上或甚至十五、二十餘年等不同長度。惟總括來說,來美移民的中國耆英,都不免在適應上面對着以下的共同問題:

一、語言障礙:年長移民在初進入美國時,都無法說聽讀寫英文,一旦時間久了而仍以此為苦時,他們容易把自己自比為"瞎子、聾子、啞吧"而鬱鬱寡歡。

二、不同的生活型態:年長者大都是因兒女而依親移民,但是由於不同的生活型態,譬如較少的鄰居、街坊互動,較為罕見的兩代或三代同堂,或較少的社交活動等,老年移民最終會在無法盡如人意的安享兒孫繞膝之天倫之樂時,倍覺孤單。

三、文化、價值觀差異:不可否認的,東西文化自有其一定的差異,尤以兒女外籍通婚的機率增加,老人家必須面對無法以言語直接溝通的兒媳、女婿或渴望含飴撫弄的孫輩…,筆者就曾聽着一個老年個案泣訴:「我那個只會說英文的孫子竟然不時的問我:『奶奶妳什麼時候回去?』」再加上美國政府對年長者的社會福利制度,也促成兒孫輩們不再擁有"眷養父母天年"的觀念,因此讓老年移民對"養兒不再能防老"心生吁嘆,畢竟"防老",並非只是物質上的無所缺欠罷了。

四、不一樣的環境:由於美國地大,居住環境與商業區域規劃有別,各自獨立,亦即去一趟醫院看病或超市購物,就是一段長路,計程車亦非隨叫可得,就連自己兒女上班的時間,有時一趟也要花上一、二個小時,因此老年人不免的、且較為頻繁的上醫院看病,便形成諸多不便或甚至心生成為兒女包袱、累贅之憾了。

五、工作性質不同:仍舊不乏有移民來美的較"年輕"老人,試圖學以致用的繼續工作,但是由於語言限制,常陷於龍困淺灘之窘境;另外西方社會的裁員政策,亦迫使就業中堅人員,在其一生中要被迫轉換工作兩次以上,筆者的老年個案就曾被驚擾:「我的兒子今天好好去上班,回來卻說,明天失業了…」。

六、缺乏歸屬感:一旦語言有所障礙,又缺少近鄰間的互動與社交接觸,加上孤單、離群獨居,移民老人對居住社區或整個社會的歸屬感,當然就無從產生了。

面對以上老人移民所產生的適應問題,筆者建議來美移民首先試著"調整期望值":所謂入港隨灣、入境隨俗,一旦了解了移居美國的實際生活情況後,努力改變傳統觀念、融入社會、學習增强適應環境的能力,事實上自己的兒女由於是第一代移民,必須打拼,也許更不快樂。再者"學習新事務":學英文、學搭公車、學習年輕時無暇去做的啫好。接着是"發展新的人際闗係":透過美國政府基於照顧老人的美意而設立的老人公寓、老人活動中心等,開展新的"同儕"(同樣孤單、同樣獨居、同樣境遇)的人際關係。最後"積極參與活動":包括必須走出來的社區活動,或只是居住公寓內的固定聚會等。總之移民生活要如何過,決定在我們自己的選擇。

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 Switch to a production site key to remove this banner.
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Toolset.com as a development 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