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man with white rose at funeral in church

喪親之痛 – 兒童篇

Bereavement / Grief (children)

執筆者: 林慧娟, Ruth Lin, LMFT

出版日:  10/2015

﹙之一﹚

王強的妻子因為患有乳癌,在幾個月前離開人間。在這段時間,王強很努力的工作,希望藉由工作來撫平他對妻子的思念。原本以為已經風平浪靜,展開新的生活,不料念小二的兒子的老師來信告知兒子近來常常情緒失控、行為脫序;老師懷疑和兒子失去母親有很大關聯,建議王強帶兒子去看心理諮商師。王強並沒有很贊同老師的看法,他認為妻子已經過世快要一年了,這段時間兒子都還算聽話,兩人相依為命,日子也還算好過,怎麼會突然冒出來兒子情緒失控和行為脫序是與逝去的母親有關呢?王強認為一定是有其他原因造成兒子的現狀。他仔細想想,的確發現兒子最近都說不得,只要一不如意,就歇斯底里嚎啕大哭,好像受了多大的委屈。他也發現兒子最近非常黏他,以前可以睡在自己的房間,現在卻常常要和爸爸一起睡,在家裡也是跟進跟出,像個跟屁蟲;以前可以送兒子去踢足球和朋友一起玩,趁著孩子上課、玩耍的時間辦一點事情。現在兒子卻一定要爸爸在場看著他踢足球、陪他和同伴玩,這些都讓王強覺得被綁住,使得原本忙碌的生活沒有彈性。在這樣的壓力下,脾氣就容易上來,對兒子就容易大聲,親子關係受到影響。因此王強也覺得可以去看看談話治療師,或許能找出兒子最近為什麼行為會脫序的原因。

其實每個人對傷痛的表現方式都不一樣,像王強在面對痛失妻子的時候,他的表現方式是期許自己要堅強;因為還有孩子要照顧,還有一個家要養,還要努力工作來維繫這個家,也因著規律的工作、生活,王強沒有一直陷入喪偶的悲傷中。

小孩就不一樣了,許多時候大人覺得孩子在面對喪失親人時,會用傷心、難過、哭泣來表達心中的悲痛,如果小孩沒有太多的情緒表現,大人會覺得小孩還不懂事,不曉得自己痛失了至親,或是覺得小孩不懂「合宜地」表現他們心中的傷痛與難過的心情。

王強的兒子在母親過世時並沒有太多的情緒反應,王強覺得那是因為他太小不懂事,並沒有多加去留意。但是從心理學專業的角度來看,孩子有他們不同的方式來處理心中的傷痛,並不是他們太小不懂事。以王強的兒子為例子,他的傷痛好像延遲了一年才表現出來,殊不知原來是兒子都沒有看到爸爸哭,自己也就不敢在爸爸面前掉眼淚。每次提到媽媽,王強就會說媽媽已經不在了,兒子也就無法繼續談論母親;他對母親的思念、他的傷痛一直被壓抑下去。到了這個階段,他對父親的粘膩是因為他害怕再失去,他有分離焦慮症。他害怕一旦分離,父親就會像母親一樣不會再回來。所以他希望父親寸步不離,如此一來他才有安全感。有些小孩在痛失親人以後行為退歩,本來已經不會尿床,卻又開始半夜尿床了,這可能也是焦慮害怕的一種反應,或是想得到大人更多的注意力,以確保大人對他們的愛與關懷,確保不會再一次的失去。(待續)

﹙之

上次提到王強喪偶將近一年後,兒子行為開始脫序,老師認為和兒子失去母親有關係,王強雖然不確定是不是有關係,還是把兒子帶去見心理諮商師。

原來小孩處理傷痛的方式和大人不一樣,這和小孩的心智成熟度有關。有的從表面看起來可能完全沒有反應,有的可能心裡波濤洶湧,不曉得如何表達,也有的小孩經過一段時間以後,真真實實感受到至親已不存在,才慢慢地明白失去是怎麼一回事,或是有的觀察四周圍的人,特別是最熟悉最親近的家人如何反應,也學習著如何來表現他們的傷痛。就像王強的兒子,沒有看到父親流淚,也就沒有用眼淚來表示他的傷痛。每當兒子想到母親,提到母親時,爸爸的回應是母親已經不在了,讓小孩很難緬懷已過世的母親。這樣的情緒壓抑了將近一年,兒子現在每次哭泣如同潰堤、一發不可收拾。從表面看來,或許他的傷痛延後將近一年,其實他一直在傷痛中,無從表達,也不會表達。

在知道小孩或是每個人都有不同表達傷痛的方式以後,王強可以試著用下列的方式幫助兒子處理他的情緖:

肢體接觸與擁抱

肢體的擁抱與接觸給小孩帶來安全感。對一些人來講擁抱是非常自然的事,但是對許多的亞裔家長來說是很彆忸的。但是為了孩子的好處,家長可以強迫自己早晚在孩子起床就寢前都給孩子一個紮實的擁抱;與孩子搭肩,手牽手,撃掌,拍拍孩子的手臂或是肩膀以示鼓勵。這些非語言的動作,都可以讓孩子感受到父母親的愛與關懷。

向小孩子確保大人的愛與關懷

由於小孩剛剛痛失至親,心中會很害怕再次失去親人,有時可能會有分離焦慮症。當王強和兒子暫時分開的時候,他可以告訴兒子確切回來的時間,在這段分開的時間裡,如果兒子想他,可以用什麼樣的方式和他聯絡。這樣子做無非是想給孩子安全感,知道父親不會拋棄他、或是一去不回。在言語上,王強也要説出他對兒子的關愛。如果王強礙於言表,也可以用寫的,讓兒子感受到父親對他的愛與關懷。

自由暢談對親人的思念

當王強的兒子談起他曾經和母親一起做過某件事、到過某個地方,那時可能表示兒子正在想念母親。王強的回答如果是母親已經不在了,這樣會打斷或制止兒子繼續談論母親。王強可以用問話的方式鼓勵兒子繼續分享下去,如那是個什麼樣的日子?還有誰在場?那一天大家的心情又是如何?如果王強也在情境裡面,他也可以和兒子一同分享他對那件事情的記憶,和孩子自然地對話,自然地談起母親,不要讓談論逝去的死者成為家裡面的一個禁忌。

特別節日時做特別的事來緬懷親人
每逢佳節倍思親,有時候到了母親節,或是生日,忌日,孩子可能會特別的想念母親。大人可以事先安排和孩子一起做些有記念價值的事,如,一起做一些母親愛做的事、去探望母親,或是把告別式,追思禮拜做成相簿,拍成影片,可以一起看,一起回顧、或是一起做一份卡片把思念的話寫在卡片裡面,藏在寶箱𥚃,或是帶到母親的墓碑前念給母親聽…..。母親雖然已經不存在,但她卻用不同的方式活在王強和兒子的心裡面。(待續)

﹙之

前幾次提到王強喪偶將近一年後,學校老師反應兒子行為開始脫序,他把兒子帶去見心理諮商師。王強學習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處理傷痛方式,特別是小孩的表現方式常常不是大人所期望的。王強可以透過肢體的接觸、擁抱、向孩子確保大人的愛與關懷、和孩子自由暢談對親人的思念、在特別節日時,和孩子做些特別的事來緬懷親人,除此之外,王強還可以使用下面的方法來幫助自己,也幫助孩子處理傷痛。

讓感情用各種健康的方式來呈現

只要兒子一想到母親,他可以畫畫,可以去以前常去的地方,可以吃母親愛吃的食物,可以和父親一起把母親的照片做一本相本。感情的抒發有很多種,可以哭、可以笑,讓感情來去自如,只要不要妨礙到他人,感情不需要刻意的去掩飾或是壓抑。

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忙

如果孩子的情感始終沒有得到健康的抒發,被壓抑的感情就會用不同的方式表現出來:憤怒、生氣、不聽話、鬧事、情緒不穩定,或是變成身體病痛,找不出原因的胃痛、頭痛,或是過度的傷心無法自拔,而演變成憂鬱症⋯⋯等等,屆時就要尋求專業幫助,由受過訓練的專家用不同的方式疏導埋藏在心裡面的複雜感情。

對未成年的小孩,治療師會視小孩的語言表達能力,有時候會用傳統的談話治療,更多時候心裡諮商師會使用遊戲治療的方法來幫助孩子。遊戲治療涵蓋廣泛,如,和孩子一起遊戲、畫畫、角色扮演、沙遊(Sand Play,一種心理治療方法,常用在不善於語言表達的人)……等等,無非就是想藉由這些媒介來幫助孩子抒發內心的感受,也同時開啟了一扇窗,讓治療師可以知道孩子的內心世界。

許多亞裔家長不能接受「遊戲」也能治療,特別是每次看治療師所費不貲,若只是讓孩子去「玩」,父母親沒有看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常常在療程中,提早終止孩子的治療,也終止了治療師好不容易和小孩建立的信任關係。所以在找心理治療師的時候,一定要找有口碑的,一旦開始療程,就要相信受過專業訓練的治療師有辦法可以幫助孩子。

善用社區中的互助小組

在社區裡,也有專門為兒童組織的互助小組,有時甚至於會有一個周末的營會,讓有類似經驗的孩子,在受有專業訓練的人員帶領下,用遊戲、團體治療、心裡衞教的方式來處理孩子心中的傷痛。小組成員的分享和動力常常會帶來出人意料的效果,千萬不要小覷互助小組,要多多善加利用。

如果王強可以做到上述幾項,兒子就可以學到一個健康的處理傷痛過程,在往後的成長歲月中,會較懂得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曉得如何說再見,王強和兒子的親子關係也可以得到改善,讓原本悲傷的經驗變得更有意義。

October & November 2015

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 Switch to a production site key to remove this banner.
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Toolset.com as a development 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