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肉至親分離

Parent Child Separation

執筆者:林慧娟, Ruth Lin, LMFT

出版日: 3/2016

小為從小就是個人見人愛的小男孩,見人就笑,也不隨便哭鬧,見過他的人都會忍不住想摸摸他、抱抱他。小為的父母親有一家小店舖,賣一些日常用品。平時顧店非常的忙碌,生活除了店舖就是家裡,日以繼夜、夜以繼日。店舖的生意越來越好,人來人往好不熱鬧。後來就聽說有鄰家店舖的小孩被綁架,而且不只一家是這樣,父母親心裡非常的憂心,深怕這樣的不幸會發生在自己的小孩身上。原本小為父母親覺得一家人再辛苦都要咬著牙一起度過,但是店裡忙,常常就會忽略照顧小孩,這樣提心吊膽的生活,讓他們做了一個艱難的決定-把孩子送回地球的另一頭、海峽的另一端,由老家的父母親、也就是小為的祖父母來撫養照顧他。如此一來,大人可以專心的拼事業,不用提心吊膽孩子被壞人帶走遭遇不測,而且孩子由自己的父母來撫養照顧也最令人安心。

父母和小為分開的這段時間,彼此的思念,常常讓電話兩端只聽到啜泣的聲音,談話很難繼續下去。原本是擔心受怕顧慮到小孩的安危,現在是因為思念令人揪心到無法入睡。這樣的狀況維持了一、二年,彼此也漸漸適應分開見不到面的日子,談話的頻率也漸漸變少了。親子之間的關係常常就只有金錢和物質的傳遞;只要小為開口要的東西,很快父母親就會郵寄到家,可以說小為的願望沒有不被父母實現的。不僅如此小為和祖父母住的房子也是越換越大、越舒適。父母親當初離鄉背井,在異地討生活,就是想讓家人過更舒適的生活,這個目標可以說是達成了。但是父母並没有選擇衣錦還鄉,還是繼續在異地打拼,以確保他們在家鄉的生活無憂。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一晃眼小為已經19歳,再次和父母在異鄉團圓,雖然分開的這十幾年過程中,父母有回過家鄉探望小為,但是父母小孩再次見面時,小為不再開口叫父母,只有和別人談話的時候,會認他的父母親,但不當面稱呼父母親。在父母的眼中他非常害羞、木訥寡言,原本父母以為這是短暫的現象,沒想到過了一兩年小為還是這個樣子,朋友寥寥可數,父母親開始後悔,或許當初把小為送回去讓老家的父母親撫養是個錯誤的抉擇。

這種礙於情勢所迫的親子骨肉分離,最是讓人心痛。若是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孩子從小就和父母親分開,的確是會產生一些不良的影響,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或是成年後容易會有下列的情況:

缺乏安全感

害怕、不安可以說是這些孩子一個共同的特性。由於經常和父母親分離,有時候父母親甚至於會悄俏地不告而別,這讓孩子不曉得什麼時候父母親又會失蹤、不見,心裡常常受到分離的陰影,會覺得眼前的幸福快樂不會長久。等孩子稍長,可能會擔心親近的人會不見,或是遭遇不測,沒有辦法再見一次面。這種對未來、關係的不確定性,常常讓人感到不安。

******

上次提到小為的父母親因離鄉背井在異邦做生意,除了打拼的辛苦,還要擔心小孩的人身安全,決定把小孩送回去老家由自己的父母親撫養,這樣做的結果可能會帶來小孩子的缺乏安全感以外,還有可能產生下列的情況:

缺乏信任感

由於父母親的長期缺席,孩子常常抱怨父母親承諾的事情沒有兌現,例如什麼時候會打電話回來,什麼時候會全家團圓,這些承諾常常落空,使孩子對父母親所説的話不再信任,這樣的經驗也使得孩子對其他人所說的話抱持懷疑的態度,在待人處事上,是一大絆腳石。

缺乏自信心

因為從小和父母親可以建立關係的時候,父母親的缺席讓孩子少了和至親的身體接觸,孩子沒有得到適時的慰藉,很難有安全感,也就容易沒有自信心。遇到新的事情不敢嘗試、即使做了一件事情,也沒有信心可以做得好。無法正確地看待自己,對自己的判斷力沒有把握。

不容易建立長久的友誼

父母親在和孩子分離時的不告而別,或是父母親經常性的缺席,甚至於是經常搬家,都很容易讓幼小的心靈覺得關係不會長久,有時好不容易建立的友誼,很快就要分離,這讓人不願意、或是害怕去建立一份友好親密的人際關係。這種先入為主的想法,是為了要避免分離的痛苦,避免自己再被傷害。

無法建立健康的人際關係

一般人都有取悅他人的傾向,當親子關係沒有健康的被建立時,在與人相處的時候,很容易走極端,不是過度的取悅他人,讓他人予取予求,就是樹立高牆,保護自己,確定自己不會被占便宜或被利用。這樣無法建立一個健康的界線,讓人際關係受損。

過度敏感

案例中的小為和父母親的相處短暫,只要一有機會可以全家在一起,他會額外的小心觀察父母親,不管是臉上的表情、肢體動作,小為都會特別的敏感,因為小為以這些來當作溫度計或是量尺,好讓自己行事有個指標。這種細微的觀察,讓小為長大後對別人的一句話、一個眼神,特別的敏感,他的心情也跟著起伏、波動,常常讓小為招架不住,被自己混亂的情緒所困擾。

歷史重演

由於從小在親情上面的缺失,長大成人後,當要與人建立親密關係時,很弔詭的是會和有類似心靈需要的人在一起,這樣的傾向,或許是在心靈深處想要得到慰藉或滿足。還有另外一個可能性,就是當自己做父母親以後,很有可能會重蹈覆轍,親子關係的拿捏,很容易重複舊有的親子關係模式,因為那是一個最熟悉擅長的互動關係。(待續)

*****

前幾次我們談到父母在小孩成長階段時的缺席,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如果這個分離或是缺席是無可避免的,就像案例中的小為,父母親因為做生意,把孩子留在身邊不僅無法專心拼事業,孩子還可能因為生活在不安全的環境中,身體受到傷害,被綁架或是殺害。在這樣的情況下,只能兩害相權取其輕。在親子分離的情況下,如何建立長距離的親子關係,對父母親來講是一個很大的考驗。父母要:

確保孩子有一個穩定的照顧者

當孩子不得已要和父母分開時,一定要確保有一個穩定的人來照顧孩子。最理想的情況,照顧孩子的人情緒穩定,不常缺席。如果常常換保姆,或是祖父母自己生活也非常的忙碌,無暇管教小孩,或是孩子要遊走於不同的親戚朋友家來居住,這些都容易對孩子造成不良的影響。父母一定要盡所能把這些變數降到最低的程度。

認真和孩子說再見

當父母和幼小的孩子分離時,千萬不要害怕孩子哭鬧,而不告而別,這是孩子的自然反應。父母親要學習接納,同理孩子捨不得和父母別離的心情,擁抱孩子,安撫孩子,讓孩子知道,父母的離開是暫時的,彼此會再相聚。如果可以清楚的交代下次見面的時間,讓孩子心裡有數,有所盼望,孩子才可以懷抱著期待的心情和父母親再次相聚。最糟糕的情況就是父母親不告而別,偷偷地離開,讓孩子找不到父母,孩子很容易覺得自己不可愛,不受父母疼愛,認為再相聚遙遙無期,或是很糟糕的覺得自己被父母拋棄。這些負面的想法,是可以經由父母的努力來減少,甚至可以完全避免。

兌現所許下的諾言

父母親兌現自己的承諾,可以幫助孩子建立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感。如果做不到,就不要隨便承諾,一旦承諾了,一定要盡力去完成兌現,例如打電話的時間、見面的時間、全家團圓的時間、全家一起渡假的時間⋯⋯等。即使無法兌現承諾時,也要給孩子一個好的理由,千萬要記得如果無法兌現承諾的次數太多,孩子將失去對父母親的信任,父母親一定要盡所能來兌現承諾。

利用現在科技表達關愛

拜現在科技之賜,不僅有電話,可以聽到彼此的聲音,還可以有視訊,見到彼此的近況,拉近彼此的距離。父母和小孩可以約定一個特定的時間談話,可以是早晨問候、睡前的寒暄,如果孩子還小,睡覺前的親子共讀時間,或是禱告時間,都可以建立優質的親子關係。

開放式的問候

當問候孩子的時候,記得要用開放性的問題:和媽咪分享今天最令你快樂的事情?驕傲的事情?這樣的問話孩子可以訴說一個故事,從故事分享中,父母親可以透過更多的對話,彼此有來有往,增加彼此的認識。

相對於開放性的是關閉性的問候,如:今天開心嗎?孩子的回答可以很機械性,一個字或是兩個字的回答,開心、不開心;是或不是;好或是不好,這樣一來就很容易話不投機半句多,彼此的談話交流很難繼續下去。

共同創造美好回憶

如果長期的分離是必然的,當短暫相聚的時候,要確認在一起的時間是優質的時間,是美好的回憶。可以經由出外旅遊、一起遊戲、一起看電影、一起讀書、吃一餐美食共同營造美好的時光。千萬要避免在一起的時候只是公式化的問候課業問題,著重「事情」而忘了最寶貴的「人」。

如果可以盡量做到上面的幾項建議,讓骨肉至親分離所帶來的思念與痛苦降到最低程度,那麼當孩子跟父母再次相聚的時候,彼此才不會陌生、尷尬,即使有這樣子的感覺,也會是短暫的,因為彼此平常建立的熱絡感情,經過一段時間的加溫,很快就可以熱絡起來。屆時父母就不需要再因為分離被自己的罪惡感束縛,孩子也可以確認父母親對他們的愛,闔家歡樂不再是夢想、空談,而是切身的美好經驗與回憶。

Exit mobile version
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 Switch to a production site key to remove this banner.
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Toolset.com as a development 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