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生氣

Dealing with anger

執筆者:許秀美 Helen Hsu, LFMT

出版日: 3/2013 ﹙之一﹚

生氣,是人類一種正常的情緒反應,生氣本身也無所謂對與錯,只是,如果我們試圖否認或壓抑心中的不愉快,它也不會自動消失。再者,一樣的事情,生氣的程度因人而異,生氣後的行為反應也不盡相同。但是從精神疾病的角度考量,由於生氣而產生的一些不當行為,卻也是構成罹患精神疾病的主要條件之一。因此生氣無傷,重要的是在如何因應、處理它。

要想有效對治生氣,首先我們要能察覺自己是否生氣了,並且還要承認或允許自己可以生氣。因為大部分的人傾向於去忽略,或根本不願意去碰觸那些令人不舒服的情緒,因此我們除了要認知自己的〝感覺〞,還要誠實的去承認那份感覺,因為唯有誠懇的面對問題,才是將問題迎刃而解的唯一之道。基此,學會認清、捕捉自己真實的感覺,更形重要。走筆至此,筆者不禁想起曾經輔導一位小學三年級孩子的傷慟問題(grief),由於驟然間失去她最親近的叔叔後,在校成績退步、體重下降,當問及看不見叔叔是否覺得〝難過〞時,她反唇相問:「什麼是難過?」

另外,如果我們一時之間無法分辨自己是否生氣時,我們也可以從身體、行為上的一些症狀,窺其端倪,譬如坐立不安、胸口悶熱、無法專心、不耐、口角、苛刻批評…等等。而更為嚴重的是,生氣有時候還會被我們以兩敗俱傷(既傷別人,又傷自己) 的方式呈現,譬如以暴力行為報復等。

在認知生氣後,還需要進一步探索生氣背後所可能隱藏的真正情緒,才可以幫助我們看到問題的關鍵點,而產生對應之道。前文我們便提到,害怕、心煩、尷尬、懊惱、無力感、嫉妒…等負面情緒,正是帶著〝生氣〞的這麼一個面具,隱藏其後,大興干戈。因此讓我們先就這些情緒,稍作闡述:

害怕:當我們發現生氣的背後是害怕時,就像前文例子中小明的媽媽,對小明差點閃不及來車的驚險,以生氣、責罰作反應,在一頓盛怒之後,意識到她的怒氣其實是來自其極端的害怕-害怕不幸的事會發生在小明身上,因此一旦承認害怕,媽媽可能會開始重新考慮如何規定小明騎腳踏車的場所、時間…等,於此同時,也許也會覺得沒有必要打小明一頓屁股而心疼…。

心煩、尷尬、懊惱:前文另一例中的小王,為拮据的預算心煩、做東主卻被代付吃飯錢的尷尬、以及搶不及付帳的懊惱等,一股腦都化做憤怒,以致於不得體的對開心付款的老奶奶怪罪,更憤怒的厲聲喝斥妻子…等。如果他能在那一頓脾氣之後,看到那些隱藏在生氣背後的情緒,他或許可以試著克服自己的煩躁-也不是天天揮霍;內心的尷尬-老奶奶又不是外人,讓她付錢也不一定失面子;更不需要當眾斥責他的妻子了。

無力感:無力感特別會利用生氣來掩飾,因為生氣能夠讓我們感覺自己仍在掌控中。當在某一個情境中發現自己無計可施時,可以試想在其他情境裡,我們是否意氣風發、得心應手,因為沒有一個人是全能的,每一個人都有其有限性,要學習面對並接受自己的不足。另外,無力感有時候也與自信自尊相關,因此要對自己常有正向的思惟,疼惜自己。

嫉妒:妒火中燒,也是經常隱藏於生氣背後的一份情緒。當我們嫉妒某人〝為什麼他有,我沒有〞,與其要說見不得人好,倒不如說我們是妒嫉別人比自己努力、比自己更能把握機會。因此如果能夠承認自己嫉妒,是不是可以讓我們開始比較能認真努力、自我鞭策呢?

除了針對生氣背後所隱藏的這許多情緒,略述對應之道,基本上,一旦察覺生氣,便要試著冷靜下來,譬如離開生氣現場、作幾個深呼吸、喝一杯水、散一會兒步、聽一段音樂、找一個可信賴的人說說話、把生氣的感覺寫下來…等等,稍後,才以較平和的心情,溝通討論。切記:生氣當下,不多說話。台諺有云:「相罵恨無話!」生氣中人,話無好話的。

﹙之二﹚

生氣,是人類一種正常的情緒反應,生氣本身也無所謂對與錯,只是,如果我們試圖否認或壓抑心中的不愉快,它也不會自動消失。再者,一樣的事情,生氣的程度因人而異,生氣後的行為反應也不盡相同。但是從精神疾病的角度考量,由於生氣而產生的一些不當行為,卻也是構成罹患精神疾病的主要條件之一。因此生氣無傷,重要的是在如何因應、處理它。

要想有效對治生氣,首先我們要能察覺自己是否生氣了,並且還要承認或允許自己可以生氣。因為大部分的人傾向於去忽略,或根本不願意去碰觸那些令人不舒服的情緒,因此我們除了要認知自己的〝感覺〞,還要誠實的去承認那份感覺,因為唯有誠懇的面對問題,才是將問題迎刃而解的唯一之道。基此,學會認清、捕捉自己真實的感覺,更形重要。走筆至此,筆者不禁想起曾經輔導一位小學三年級孩子的傷慟問題(grief),由於驟然間失去她最親近的叔叔後,在校成績退步、體重下降,當問及看不見叔叔是否覺得〝難過〞時,她反唇相問:「什麼是難過?」

另外,如果我們一時之間無法分辨自己是否生氣時,我們也可以從身體、行為上的一些症狀,窺其端倪,譬如坐立不安、胸口悶熱、無法專心、不耐、口角、苛刻批評…等等。而更為嚴重的是,生氣有時候還會被我們以兩敗俱傷(既傷別人,又傷自己) 的方式呈現,譬如以暴力行為報復等。

在認知生氣後,還需要進一步探索生氣背後所可能隱藏的真正情緒,才可以幫助我們看到問題的關鍵點,而產生對應之道。前文我們便提到,害怕、心煩、尷尬、懊惱、無力感、嫉妒…等負面情緒,正是帶著〝生氣〞的這麼一個面具,隱藏其後,大興干戈。因此讓我們先就這些情緒,稍作闡述:

害怕:當我們發現生氣的背後是害怕時,就像前文例子中小明的媽媽,對小明差點閃不及來車的驚險,以生氣、責罰作反應,在一頓盛怒之後,意識到她的怒氣其實是來自其極端的害怕-害怕不幸的事會發生在小明身上,因此一旦承認害怕,媽媽可能會開始重新考慮如何規定小明騎腳踏車的場所、時間…等,於此同時,也許也會覺得沒有必要打小明一頓屁股而心疼…。

心煩、尷尬、懊惱:前文另一例中的小王,為拮据的預算心煩、做東主卻被代付吃飯錢的尷尬、以及搶不及付帳的懊惱等,一股腦都化做憤怒,以致於不得體的對開心付款的老奶奶怪罪,更憤怒的厲聲喝斥妻子…等。如果他能在那一頓脾氣之後,看到那些隱藏在生氣背後的情緒,他或許可以試著克服自己的煩躁-也不是天天揮霍;內心的尷尬-老奶奶又不是外人,讓她付錢也不一定失面子;更不需要當眾斥責他的妻子了。

無力感:無力感特別會利用生氣來掩飾,因為生氣能夠讓我們感覺自己仍在掌控中。當在某一個情境中發現自己無計可施時,可以試想在其他情境裡,我們是否意氣風發、得心應手,因為沒有一個人是全能的,每一個人都有其有限性,要學習面對並接受自己的不足。另外,無力感有時候也與自信自尊相關,因此要對自己常有正向的思惟,疼惜自己。

嫉妒:妒火中燒,也是經常隱藏於生氣背後的一份情緒。當我們嫉妒某人〝為什麼他有,我沒有〞,與其要說見不得人好,倒不如說我們是妒嫉別人比自己努力、比自己更能把握機會。因此如果能夠承認自己嫉妒,是不是可以讓我們開始比較能認真努力、自我鞭策呢?

除了針對生氣背後所隱藏的這許多情緒,略述對應之道,基本上,一旦察覺生氣,便要試著冷靜下來,譬如離開生氣現場、作幾個深呼吸、喝一杯水、散一會兒步、聽一段音樂、找一個可信賴的人說說話、把生氣的感覺寫下來…等等,稍後,才以較平和的心情,溝通討論。切記:生氣當下,不多說話。台諺有云:「相罵恨無話!」生氣中人,話無好話的。

March , 2013

Exit mobile version
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 Switch to a production site key to remove this banner.
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Toolset.com as a development 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