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期精神疾病

Elderly mental health                                                  

執筆者:許秀美 Helen Hsu, LMFT

出版日:  12/2010

﹙之一﹚

人生,乃以不同階段的生命任務來貫穿、成就。打從呱呱落地開始,我們便歷經嬰、幼兒等孩童階段,及至青少年、成年、中壯年,最後走到了耆宿高年。而以發展心理學理論論之,任何一個人生新階段的開始,必然建基在上一個階段中生命任務的完成,譬如我們唯有在青少年期,就該階段的主要任務:肯定自我,發展出統整的自我,才能在下一成年階段中,逐漸找到自己安身立命的方向,勇往直前,完成成家立業、作育兒女並奉養年長父母…等使命。而在履踐、完成每一個人生階段的任務同時,也都將面對該階段所有的挑戰與困難。老年期人生階段亦然。

筆者即擬試着從着墨老年階段中所面對的挑戰,以做為耆英相關精神疾病之引言。首先,若以65歲法定老人的年齡為界,一般所謂老年人都是將屆或已屆退休人士,因此由於退休而引發的〝沒有工作就沒有用〞的意念,以及實質上因不再工作後,不僅收入減少,還要從既有的社會活動中,譬如朝九晚五、酬酢社交等隱退下來,一時間需要去適應這樣的新生活,甚至因角色轉換而必須重整對自己的〝自我認同〞。一旦因退休後百無聊賴,失去生活重心、意興闌珊,並對自我的價值迷失,都可能成為老年期罹患憂鬱症的原因。

其次,老年期階段還面對着許多身體上因自然老化而有的疾病,譬如呼吸循環系統與新陳代謝功能的減緩,因腸胃管道變化所引起的消化不良-即年長者常患的便祕,身體上肌肉因長期疏於運動而呈現鬆弛現象,或甚至造成行動遲緩,而各項感官的感覺,也慢慢失去其靈敏度,另外還有發生在女性年長者居多的骨質流失…等。尤甚者,根據調查報告,約有百分之八十五的老年人,都至少有一項慢性疾病,如關節炎、高血壓、糖尿病…等。這些因年長老化所帶來的身體上的病苦,也在老年期的精神健康上,產生一定的影響。

再有的是,年長者不可免的面對着至親或好友的死亡,並且也思及自身的死亡。除了引起傷慟、悲苦,年長者也可能有不自覺的惶恐、害怕。這樣的心情,如果沒有覺察並且以健康開放、接納的態度走過去,一旦形成未竟事務,潛藏心底,也是對精神健康的一份殺傷。筆者便經驗過幾起個案,在追溯其罹患憂鬱症的肇始時,皆是在鰥、寡之後。

最後,除了退休後的生活改變與調整適應,以及因應由於年長而有的身體上的老化現象外,部分年長者仍可能面對來自獨居,家庭親子關係不良,財務問題,或自身性格特質…等因素,最終不幸地,影響了其精神健康。另外一個吊詭是,在老年期初發的精神疾病,常被認為只是人、事、環境中,事與願違下的不開心、不順意,而輕忽了其症狀的存在與嚴重程度,並延誤就醫治療的時機。

總而言之,老年期人生階段的任務,乃在於藉着回觀過去,讓自己油生一份檢視、整合、滿足的心境,而不必對自己所做的,所沒有做的;所成就的,或所失落的,心生遺憾而終了餘生。如若不然,追悔過去,慨嘆時不我與,鬱鬱終日,只是徒然令可能在老年期初發的精神疾病,雪上加霜。

﹙之

儘管絕大多數的年長者,在退休後仍過着健康、活躍的晚年生活,但是尚有小部分老年人在逐漸老化的天年中,發展出精神疾病。老年期精神疾病可大略分為一、心情問題,即憂鬱症、躁鬱症;二、焦慮症;三、精神性精神疾病,即精神分裂症;四、認知疾患,即癡呆症等。礙於篇幅,筆者僅就最常見的憂鬱症做進一步探討。

一般人(包括年長者本身)總認為,心理抑鬱、無精打采是人到老年的一種現象,因為一旦年紀大,體弱力衰,行動遲緩而足不出戶,因此百無聊賴下,心情低落乃自然產物。固然有些老年人因退休後,回歸平淡,心情上不再起伏、高亢,加上瑣碎冗務遞減,生活步調趨緩,生活上不免略顯沈靜或孤寂。但是根據調查統計報告,全國約有百分之十五的年長者,患有憂鬱症,而不幸地,却只有約三分之一的患者就醫,因此區辨是否患有憂鬱症,是老年期憂鬱症〝早期發現、對症治療〞的第一步。

事實上,臨床憂鬱症有其一定的診斷標準,根據美國精神醫學協會所出版的〝精神疾病之診斷與統計手冊〞,要構成憂鬱症的首要條件是,在整整兩個星期中,必須每天要不是總感覺悲傷、憂鬱,就是明顯的對既有的生活活動,失去興趣;除此,還要在以下各項症狀中,至少具有四至五項:1、感覺無望、無助、沒有自我價值感,或心生罪惡感;2、經常沒來由的悲從中來,哭泣;3、易怒、焦躁;健忘、注意力無法集中、混亂或無定向感;4、對原來喜歡的活動、家庭與朋友的聚會、工作或性,失去興趣;5、死亡或自殺念頭;6、失去胃口或暴飲暴食;體重大幅增減變化;7、失眠或嗜睡等。

再者,也有些年長者的憂鬱症,不以傳統的哀傷、憂苦形態呈現,他們可能抱怨東、抱怨西;急躁、走動不安;遷怒;沒有動機;倦怠;過度煩惱金錢、健康或世局,此外,還抱怨身體上既有的疾病,譬如關節炎更痛了,偏頭痛更嚴重了…。

當然我們要避免輕忽憂鬱症的存在同時,也切忌談虎色變下的以偏慨全,而將老人家的所有不歡心情,凡風吹草動都歸之於憂鬱症。在此特別要一提的是,筆者前文曾論及的老年期階段中所面對的挑戰之一:失去親人與好友。要走出這份失落所帶來的痛苦,因人而異的,需要不同的時間去療傷止痛,也許是幾個月、一年或二年不等,但是却不必立刻預設立場的將其冠上憂鬱症患者的名稱。筆者就有一位八十高齡個案,先後因車禍、生病失去丈夫、兒、媳與孫子數人,雖然提起時,依然心酸,但却能持續維持其基本的生活活動,並且起居規律、正常。(待續)

﹙之

眾所週知,美國第40任總統雷根先生,及有名的拳擊手羅賓森先生,都在晚年罹患癡呆症。

癡呆症的最大特徵是失憶以及認知產生障礙,譬如開了爐火忘了關,以及失去理解、說話、判斷、認識…等能力。臨床上,將癡呆症以病因分為阿滋海默氏癡呆、血管性癡呆,以及因愛滋病感染、頭部外傷、帕金森氏病、漢丁頓氏病等醫學狀況所造成的癡呆,尚有因藥物濫用或暴露於毒素而誘發的癡呆…等,其中阿滋海默氏癡呆為癡呆症最普遍的原因。

由於癡呆症的認知障礙是逐漸發展的,因此可以以階段性來敍述阿滋海默氏癡呆症之症狀:階段一:患者開始出現一些可以辨識的失憶現象,譬如忘記人名或物品的名稱;閱讀時過目即忘;遺失東西或把東西擺在奇怪的地方(譬如把小平鍋放在衣櫃裡);無法勝任工作任務或社交應對;判斷力減低;重複相同的問題或談話內容;必須花較多的時間完成日常瑣事,並慢慢發現性格改變…等,這一階段可能持續2到4年;階段二:失去大部分個人過去的記憶;無法分辨時間(星期幾或何年何月何日)、地方(因此容易走失);閱讀、理解、書寫等開始出現困難;需要幫忙來完成較複雜的日常活動…等。由於患者本身慢慢察覺到自己的病情,因此在此一階段開始出現憂鬱心情、易怒以及心神不寧或甚至變得冷漠、畏縮…等。不幸地,此一階段可能持續長達十年之久;階段三:此一階段可能維持1至3年,並且很明顯的,患者失去察覺四週環境與最近發生的事件之能力;無法辨識配偶或家庭成員;更在下午與接近晚上的時間,顯得較不安寧及焦躁;如廁困難;失禁;重複動作;多疑;徬徨…等;階段四:在此一最後階段,患者對四週環境與人、事幾乎完全無法回應;失去自己餵食或吞嚥的能力;嗜睡;發出無法辨認的喃喃呻吟聲,而由於記憶與辨識能力盡失,患者與現實完全脫離,加上身體上的病弱,此一階段極易感染其他疾病,譬如皮膚發炎、呼吸道感染等問題而致命。

雖然全美只有百分之十五比例的老人,罹患阿滋海默氏癡呆症,但是此症卻是老年人口中的第四大死因。姑不論造成癡呆症的詳細原因如何,根據一份文獻報告指出,癡呆症患者惱部顯示較低的乙醯膽鹼,而乙醯膽鹼是相當重要的一種惱部化學神經傳導物質,活躍的惱部運動可以催發它的再集中,以防治癡呆症的發展。惱部的運動旨在讓左右惱合併使用,譬如嗅聞一朵花的花香時,用眼睛觀察它的美豔顏色,並同時聆聽一首音樂;一邊欣賞涼台外的藍藍青天,一邊手握黏土揑塑一個玩偶;總是嚐試走一條新路去上班;上一家新的超市買菜;換另一隻手刷牙或移動滑鼠…等。再有下棋、摸個四圈麻將、玩玩Sudoku、學習新的語言或培養一份嗜好、讀一本非自己領域的書…等,讓惱子活潑、有生氣,並且充分使用,以免癡呆症的可能發生。

﹙之

人口老齡化,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全美超過65歲的人口比例,已占總人口的百分之十三,並在未來二十五年中,預期增長至百分之二十。再有一個數據顯示,美國人口中超過85歲之耄耋,將於2040年,從此刻的三佰萬人,以四倍的比例增加至一仟二佰萬人,並且是全美人口數成長最快的一個年齡層,遠超過由嬰兒潮所過渡來的老年人口。面對此一人口老齡化的事實,筆者擬就一般人對老齡化人口的迷思,探討其與老年期精神疾病的相關性。

以生理狀況而言,固然伴隨老化而來的,有許多身體健康上不可免的衰退,但是數據仍顯示,只有百分之五的65歲或以上的老人,因病住進療養院;而却有百分之八十五以上的年長者,仍舊健康活躍的持續他們正常的生活活動。再就慢性疾病的比較,雖然比之年輕人只有百分之十的比例,而年長者却有百分之四十三的高百分比,但是年長者却有較少的急性疾病。而在另一份研究報告中也指出,自1982至1994年間,老年慢性疾病的比例,已從百分之二十四點九下降至百分之二十一點三。而在老年罹患精神疾病的比例上,也顯示低於任何其他年齡層;再就生活滿意度而言,一般年長者也與其他不同年齡層者不相上下。有一個研究結論更証實,老年人儘管逐漸面臨因健康問題而產生的生活上的受限,但是他們却也同時從學習因應之道,使得他們仍舊持續保有一份有品質且安樂的生活。

再論及睡眠問題,一般人(包括老年人)認為:年紀愈長,對睡眠的需求愈減,事實不然,年長者睡眠的變化,其實發生在質而非量。因為老年人無法像年輕人般,在白天保持相同的精神與體力,所以可能會有較多的打盹而不自覺,因此影響了夜間睡眠因難以連貫,而無法達到恢復疲勞的睡眠品質。此一迷思的導正,極為重要,因為許多精神疾病的重要原因與明顯症狀,都與睡眠問題攸關。而臨床上的睡眠問題,除了失眠、無法熟睡、易醒,還包括沒有睡眠需求以及嗜睡等。

至於記憶問題,每一個人都不免發生健忘、遺失物品或找不到鑰匙、提款卡…等意外却不以為意,可是這些事情如果發生在一個年長者身上可能會立刻被聯想:是癡呆症嗎?事實上,記憶研究專家Dr. Majid Fotuhi曾指出,在所有疑似罹患癡呆症的患者中,幾乎有百分之九十的高比例,無法構成案例。他强調,有太多其他的因素會引起健忘,譬如壓力、憂鬱、焦慮或發燒、頭部創傷,甚至營養失衡…等,更何況癡呆症的失憶,是同時伴隨着其他認知上的缺失。

最後談到年長者的退休生活。一般對退休後的老年生活,都抱持一種刻板且較負面的想法,譬如失去生活目標、沒有未來、疑慮自我的價值…等。事實上,大部分的退休老人,都享受著因退休而多出來的時間與自由,他們可以因此開始一些,以前因工作而沒有餘暇去做的事,或是發展出新的興趣與嗜好,並從中學習、自娛,除了提高自尊、自信,更使他們擁有一份具創意且快樂的晚年生活。

 Dec 2010

退出移动版
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 Switch to a production site key to remove this banner.
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Toolset.com as a development 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