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說謊?! 

Children’s lies

執筆者:林慧娟 Ruth Lin, LMFT 

出版日:  2/2012

(之)

曉君和小強近來為著孩子說謊的事傷透腦筋。他們倆有ㄧ個三歲的兒子弟弟,非常好動活潑,人見人愛,不同於其他同齡的小男孩,弟弟很會說話,雖然懂得字彙不多,但他總可以用他的方式表達心中的想法,有時他的童言童語逗得父母開心,全家和樂融融,他儼然就像是家中的開心果。

不過有時他說的話,卻能引發父母親的爭議。近來弟弟為了不睡覺不吃飯,常常告訴父母他需要上洗手間,剛開始,父母信以為真,急忙帶他去洗手間,結果常常撲空,白忙一場,後來父母也學聰明了,每次吃飯睡覺前,一定要弟弟先如廁,當他重施故技,又嚷嚷要上洗手間時,父母就要他忍耐,待吃完後再去,這一招很管用,弟弟知道食物沒吃完,不可以玩,也就安安份份地吃完他的東西,才可以再做其他的事。但睡覺就沒那麼好應付了,他仍會用去洗手間為由,起來遊蕩一圈再回房去躺下。父母對弟弟的此種行為持不同的看法,曉君認為孩子從小就要教好,現在不教,以後就會養成說謊的習慣。小強認為孩子還小,弟弟的行為就由他去吧!他非常不滿妻子用「說謊」來形容弟弟的行為,他認為曉君言重了,用不著小題大作,兩人僵持不下,還好弟弟學校剛好有親職教育的課,為了唯一孩子弟弟的管教,倆人都參加了親職教育的課,希望可以聽聽專家或是其他人的看法。

夫妻一致

夫妻因為管教孩子立場觀念不一樣是常有的事,曉君和小強願意正視問題尋求幫助,特別是在孩子還小時,若夫妻可以在教養上站在同一陣線上,不僅對孩子對大人都會有極大的好處。對孩子來說,孩子能有一個清楚的指示和方向,才不會存有僥倖的心態,遊走於父母之間。父母在教養孩子上一致,並不見得表示彼此有共通的觀點。夫妻教養小孩就好比是在同一艘船上,共同努力,一齊划向共同的目的地,才不至於彼此拆台,各划各的,造成原地打轉,或失了方向。

機會教育

曉君和小強所遇到的難處也是其他父母的經驗,只不過他們沒有曉君和小強那麼認真,弟弟的行為在課堂引發熱烈的討論,原來其他的父母也有類似的經驗,基本上大家討論後的結果,認為用「說謊」來形容弟弟的行為的確是言重了,但也一致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管教機會,可以好好的塑造弟弟養成說實話的好習慣。

探究動機

以弟弟才三歲多的年齡來說,以上洗手間為由,而不去吃飯或睡覺,此種行為背後的動機不見得是蓄意地說謊或是欺騙。父母可以先想想為什麼孩子要這樣做,為什麼不想吃飯,為什麼不想睡覺,先排除身體不適的理由,父母可以再想想是孩子已經吃飽了,或是已經吃了太多零嘴,吃不下正餐,或是偏食,不睡覺是因為睡夠了,貪玩,或是環境太吵,太亮或太暗。(待續)

(之)

上次提到對一個三歲的孩子不想做某些事情而用一些理由來塘塞不見得是「說謊」。弟弟因為不想睡覺或是吃飯,而以上洗手間為由,來迴避他不想做的事,背後的原因除了上次提到的一些問題父母親可以自問外,還有一個原因可能是對一位三歲孩子來說是因為字彙不夠。一般來說以三歲孩子有限的表達能力,上洗手間可能是他的心智發展階段正在面臨所學習的事項,他用這個理由來迴避他不想做的事,是可以理解的。

家長學校一齊合作努力

若弟弟的這項行為不僅在家裡有,在學校,老師也注意到,情況可能就不一樣了。若弟弟在學校也常常以上洗手間為由來迴避說故事時間、勞作時間或是午休時間,老師會注意到,也覺得奇怪,為什麼弟弟會有這麼多尿?後來發現原來他根本就沒有要上廁所,許多時候他是在洗手間玩水。當老師將這情形告訴父母才曉得原來弟弟在家也是用上洗手間為由不吃飯和午休。父母和老師商談討論完後,彼此達到共識,要一齊來修正弟弟的行為。

針對行為,不抹煞自尊不貼負面標籤

當孩子一時做不到時,父母師長要小心不用說謊這樣的字眼來對孩子貼標籤。因為年齡小,父母老師有共識要盡量少用「說謊」來解釋他的行為,取而代之,多用說實話來鼓勵弟弟。倘若在孩子學習說實話的這段時間,父母失去耐心,用語言指責孩子,讓他們小小年紀就覺得自己不是一個好孩子,是一個教不會、愛說謊的孩子,這樣一來孩子對自己失去信心,小小的心靈受到傷害,在孩子學習的道路上就更難步入正軌了,也可能要花很長的時間和精力重拾自己的自信心。

用孩子懂的語言,灌輸正確的價值觀

老師用「放羊的孩子」的故事來告訴小孩說實話的重要性,故事中的男孩因為常用狼來了來讓村裡的人白忙一場,後來狼真的來了,男孩看顧的羊群受到威脅,當他再次大喊狼來了,村裡的人沒人再理會他,也沒人再幫助他了。這故事的主旨是希望讓孩子知道說實話可以得到他人的信任,結交到朋友,在需要幫助時會得到他人的援助。若弟弟又重施故技,父母老師可以用故事中的主角來提醒孩子。

明白背後的動機,引導正確的方法

當三歲的孩子不想聽故事,隨便找理由就是不想坐著,父母師長要避免預設立場,不要先認定孩子的動機是不好的。首先要排除生理的問題,要探究背後的原 因,可以自問是不是孩子聽了太多次故事,失去新鮮感,感到無聊不想聽。同時,父母老師也可以教孩子用其他的方法來表達心中的想法。為了彌補孩子字彙的不足,大人可以先用問句問孩子不吃的原因是為什麼?孩子若答得出來最好,若答不出來,可以用選擇題,讓孩子選出一個答案是可以最貼切形容他的情形,若孩子仍舊答不出來,父母可以用肯定句教孩子;我不吃飯是因為肚子不餓,或是我不吃飯是因為不舒服,或是我不吃飯是因為不想吃,只想快一點玩等,類似的肯定句也可以用到午休上,我睡不著/我不想睡覺,我可以看書嗎? (待續)

(之)

對學齡前的小孩來說要學習說實話,有許多的因素要列入考量,如孩子的心智成熟度,語言發展,表達能力,家長學校要一起配合等,由此可見,教孩子可以正確的表達自己的意願並不是一個簡單的功課。前幾次提到當三歲的孩子無法正確的表達清楚自己要什麼,而用其他的方法來規避他不想做的事時,大人可以採取的一些措施。除了上次提到的,還有以下的建議。

孩子說出實情後要受到鼓勵,而非責罵

當孩子在學習說出心裡話來時,如我不想吃,我不想睡覺,我想玩時,大人聽了以後,千萬不要責罵孩子,反而要鼓勵他們做得很好,可以說出實話來,告訴孩子若不吃飯,會很快的肚子餓、會沒有精神,不睡覺的結果會精神不濟、會打瞌睡、會聽不到好聽的故事,學不到東西﹒﹒﹒等。

清楚的規範,徹底的執行

雖然孩子可能有許多原因不想或不能做出被指定要做的事,但這並不意味著,孩子可以不需聽指示,任意而為,規矩仍是要被遵守。當孩子在說故事時間,不想像其他孩子坐好聽故事,就像吃飯睡覺一樣,孩子在這時 後也是要遵守規矩的。師長要用堅定的語氣,清楚明白告訴孩子應守的規矩是什麼,如他們需要安靜,不可以妨害正在上課的老師和同學,若屢勸不聽,結果會是什麼。孩子或許一時做不到,大人多些耐心,讓孩子多些練習機會,在這過程中,無形間,孩子學到的不僅是聽話、尊重老師的指示,也尊重了同學的學習時間,還有忍耐、提高注意力等,諸多好處。

適度放手,不須太緊張

若孩子基本上不是投機取巧的個性,只是偶而隨口說出不老實的話,大人也可以不用小題大作,因為假以時日當孩子字彙表達能力夠了,他們就可以更貼切的說出心中的話,屆時孩子不老實、不說實話的擔心很自然的就不復存在了,不再是個議題了。

專業的評估

對父母師長來說,在孩子成長階段時,要如何吸引他們的注意力,遵守指示是一項挑戰。若父母師長沒有堅持,為孩子找太多的理由,容易造成孩子從小就無法學習到基本的專注力、尊重他人、和正確表達自己的方法。當然在所有的考量和努力後,孩子依然故我,可以考慮尋求專業的評估,看看孩子是否是特殊需要的孩子,不管是異於常人的聰明,或是有特別的學習障礙,早些發現孩子的真正需要,早些採取適當的措施,孩子將一生受用不盡。(待續)

(之)

孩子沒說實話的處理方式要根據小孩的成長階段來處理。前幾次談了三歲孩子說實話的處理方式,接下來會談到學齡孩子說謊的處理方式。

瑪利是個四年級的學生,因為喜歡順手牽羊,又愛說謊,所以被老師轉介看學校的心理諮商師。在幾次的遊戲治療後,諮商師發現瑪利常有些小動作,像她不遵守遊戲規則,會多走一步,多翻一張紙,或是把一些遊戲紙藏起來,一開始諮商師看在眼裡並不作聲,慢慢地,諮商師再看到類似的行為,會說道:瑪利很想贏這場遊戲哦,瑪利也只是呵呵地天真笑著,會很自然的承認並享受著贏遊戲後的成就感,等彼此的關係更好後,有次瑪莉又很技巧的把橡皮擦放進口袋,諮商師也是用很平淡的語氣陳述瑪莉的行為。瑪利告訴諮商師她和同學玩或是到朋友家,她常常都有順手拿東西的習慣,因為很少被抓到,所以也就越來越大膽,拿得越順手,即使被抓到也沒關係,只要不告訴媽媽,她什麼都不怕。因為只要學校告訴媽媽,她一定會被媽媽毒打一番,她怕被打,所以她也央求諮商師千萬也別告訴母親。

案例中的瑪利已經四年級了,她不記得父母花時間聽她訴說心聲,也不曾聽父母藉由說故事或明白告訴她合宜的行為或價值觀是什麼,雖然這些學校都有教,但她已經養成的習慣很難改過。所以她不像一般正常的孩子發展到這個階段,已經知道遊戲規則,明白簡單的是非對錯,語言能力也達到可以表達自己的想法,她卻是因為害怕被打而說謊話,而不是因為她知道說謊話是不合宜的,她說謊順手牽羊,存著僥倖的心理只要不被抓就好,她的偏差行為是需要被糾正,若置之不理,這樣的處事態度容易讓她走入歧途,後果不堪設想。

經常會聽到孩子像瑪利一樣,因為害怕被打,所以說謊。雖然有時小孩的行為偏差,被處罰是要承受的結果。但有時父母的過份嚴厲,沒有習慣聆聽小孩行為背後的動機,也沒有用不同的方法灌輸孩子合宜的行為或價值觀,再加上平時和小孩的關係沒有建立起來,親子關係只有疏離的體罰,小孩在這樣的環境下慢慢地也就被訓練成因為怕被打所以說謊,或是養成僥倖的心理只要不被抓就好。在這種情形下,父母和小孩都需要被幫忙,父母要學習不同的教養方式來塑造小孩的美德、好的價值觀,要明白打罵絕對不是唯一的教養方法。

除了害怕,瑪利可能還有其他的原因造成她愛說謊的習慣,如生活太無趣了,想要一點變化,想要讓人印象深刻,得到他人的注意力,或是因為心理的怒氣,要報復大人,讓大人生氣等。

和處理三歲孩子說實話的原則一樣,父母要針對孩子的行為,不要人身攻擊,試圖明白說謊背後的動機,重點不是謊言本身。父母可以先問孩子最近生活中是不是有什麼特別的事發生? 孩子的行為表現有沒有異常?是不是想逃避一些責任,或不愉快的事,或是孩子只想得到一些注意力,父母是不是期望太高等。知道孩子背後的原因,就容易對症下藥。

父母要清楚教導指引孩子明白正確的價值觀,讓孩子知道說謊是不被接納的,孩子要清楚說謊的代價是什麼,可能需要更多的謊言來圓謊,讓自己陷入困難麻煩中,得不到人的信任,不容易交到朋友。孩子說出實情後要受到鼓勵,非責罵。一旦親子關係建立後,指引孩子走向正路就會事半功倍了。

 Feb 2012

退出移动版
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 Switch to a production site key to remove this banner.
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Toolset.com as a development 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