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情—學齡兒童篇 (五至十二歲)
Parenting – grade school
執筆者:蔡欣 Mary Tsai, MA
出版日: 9/2006
﹙之一﹚ 這是一個持續的親子關係討論聚會,今天的主題是〝孩子不聽話時怎麼辦?〞
吳太太一向快人快語,今天又是第一個發言:「我是個急驚風,我家提米(六歲)就偏是個慢郎中,從早上開始,起牀至少要叫三次,洗臉刷牙可以摸上15分鐘,加上慢吞吞的穿衣吃早飯,沒有一天不是在我破口大罵而他一臉委屈中趕著出門上學的,我真的不想這樣,可是他凡事都要拖!拖!拖!有時火了,我真想打人咧。」吳太太緊握拳頭,看樣子血壓都昇高了,在場有好幾個媽媽也都有〝同病相憐〞的感慨。「說句不中聽的,提米這種情形,部份原因可能是妳訓練出來的呢!」治療師似乎有意以誇大的口氣引起大家的興趣而繼續的說:「能不能請妳實際表演一下早上是怎麼叫提米起牀的?」吳太太說:「一開始,我總是好好的叫他啦,想讓大家都有一個愉快的一天嘛…差不多10分鐘以後,看他還不起來,我已經在廚房忙了,我就再叫他…」「怎麼叫呢?比第一次大聲嗎?」「當然,我在廚房嘛…〝提米!要遲到了,趕快起來了…〞」吳太太偏着頭真像在叫樓上的人,「等我早餐做好還沒見到他人,我就急了,跑到他房間,當看到他還坐在牀上發呆時,我的氣就上來了…」「那妳怎麼說呢?」「我就開罵啦,」吳太太有些不好意思,「我罵起人來是挺兇的,連我先生都會怕…」「問題就出在這裏了,」治療師同情的看了吳太太一眼,「提米已經知道不到妳吼叫罵人前,事情都不要緊,不必回應,等妳罵人了,那才是真的,才需要以行動配合!」「那…」吳太太一臉茫然,「我想我們要談的是如何使孩子能夠從一開始〝一聽就從〞。」治療師說。「可能嗎?」有人問。「是不容易,因為要從父母先改起,」治療師看了大夥一眼,「首先要改的就是要有〝說話算話〞的態度,也就是說如果〝你不是真要那麼做,就不要那麼說〞。」看到了一些困惑不解的表情,治療師進一步解釋,「譬如說你要孩子把玩具揀回籃子裏,你說:〝趕快撿玩具,不然我要關電視啦,〞可是你沒有監督孩子收玩具,所以孩子繼續看電視,過了一會兒再來,看到玩具沒撿,孩子繼續看電視,妳會因為孩子〝把我的話當耳邊風〞而生氣。事實上如果妳無法當場監督或真的關掉電視,妳寧可不說而不要造成孩子的混淆—媽媽的話不是當真的,就像提米學到的:〝…媽媽會一直叫我的,直到她大聲罵人才算生氣…〞與其讓同樣的情況重複再重複,而你一次比一次更生氣,毋寧與提米約法三章—如果叫起牀超過了兩次,就少掉一次看電視的機會…等,並且於事後確實執行,除了讓孩子學到負責任、了解妳的規定、也免於每天的征戰不休。」
最後,治療師更試圖藉如何〝向孩子道歉〞來進而講述父母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習慣的一些權變措施…將在下一篇親子情中有一番闡釋。
﹙之二﹚
「談到向孩子道歉,我不明白為什麼父母要道歉,該受教的是孩子啊;而且道歉會不會使做父母的權威掃地,以致更難管教小孩了?」一位在座的爸爸提出了問題。治療師試著從後半段先回答:「道歉會不會使父母就失去了威信而更管不住小孩?我覺得剛好相反,試問你會比較尊重一個勇於認錯、力求改進的人還是一個永不認錯且寧錯勿改的人?孩子們天天跟我們生活在一起,他們的眼睛是雪亮的,若你做得對,孩子必定尊敬你、服氣你而會更順從你的話不是嗎?」「至於為什麼要道歉?實際上,道歉是對舊有方式的不滿與試圖改善,譬如父母可以因為不喜歡自己天天吼叫的語氣和態度道歉;可以因為未曾以身做則道歉;可以因為沒有事先立下規矩使孩子無依可循道歉…總之〝道歉〞適足以展現了父母最強烈的改變決心。」這似乎說中了在座所有人的心事,大家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治療師要講的改變方法上。「首先,必須與孩子先約法三章,也就是說父母要將期望、範圍、事件…等跟孩子說清楚明白,這時候要允許孩子也發言,讓他們將自己的期望、心願、感覺等抒發出來,在討論後,訂出一個大家都同意的法則,並確實執行且追蹤強化。」治療師也進一步詳細介紹了執行過程中的步驟:「這時需要一些輔助用品,許多人用星星貼紙,也有人用籌碼—這適用於不止一個小孩的家庭。做法是對一個孩子選定一種顏色的籌碼,並預備一個大型容器,最好是透明的,當哪個孩子做到了約定好的要求,譬如說叫一次就起牀了,就丟進一個屬於這孩子顏色的籌碼,所有約定的事情,做到了就放一個,但同時沒做到時,也拿出一個屬於他的籌碼,另外再加上一張清單,列上孩子最喜歡的活動,每樣訂一個價碼,例如:跟爸爸下棋,二個籌碼;去動物園,則要贏得二十個籌碼,當然活動一定要是這個孩子喜歡的,價碼由父母來訂,但千萬別訂得太高,讓孩子覺得根本不可能辦到而對此方式失去信心和興趣,做父母的總要合計一天會發生多少機會去得/失,而做合理的定價,這個方法的重點在持恆、切實、說話算話,一次約定不要太多,先把你覺得最有必要改進的行為列上,要知道一個習慣的養成需要約三個月持續的提醒,等一段時間之後再增減或重新定約。星星貼紙也是同樣的意思,只是把容器換成一張表格,上面橫列每一個孩子的名字(有些家長也一起參加),側面垂直則列出想要鼓勵的行為,誰做到了就貼一個星星,其他結算獎勵也是一樣,但這方式有個缺點就是不能扣掉沒做到的…」「這個方法不錯,我可以把刷牙、撿玩具、疊被子等天天叫,天天生氣的事都放在上面…」吳太太說。「對!對!還有沖馬桶、隨手闗燈、喝過的杯子送到碗槽裏也都可以用。」一位太太興奮的加上,一下子大家都熱絡起來,互相提醒,互相取笑,聚會熱熱鬧鬧、開開心心的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