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麗你的黃金歲月  

Golden Years

執筆者:許秀美 Helen Hsu, LMFT

出版日:  2/2008

﹙之一﹚

人口老齡化,已經是人類世界中一個不爭的事實現象,加上醫藥科學的高度發展,使得〝人生七十古來稀〞之論調,也逐漸不合時尚,因為四周環境中所圍繞的年長老人,八十、九十高齡之耄耋,已不乏其人,因此在整體精神健康的專業工作中,此一廣大的人口群,也不再能夠被輕易忽視。

步入老年(約以年屆60至65歲以上為分界),就像人生的其他發展階段一樣,是要面對許多變化的,譬如有關身體健康、精神狀況、家庭結構(喪偶、獨居)、社交關係、財務情況…等,而最特別的是,在此一階段初期,還面臨一個〝是否或何時從工作中退休〞之重大決定。由於工作常常代表〝生產力、有用,或甚至年輕〞,因此退休有時便意味著一份失落:失去重要性、失去生活重心,或甚至失去自我價值感…等。總之,緊跟著老化尾隨而來的各種身、心、環境等變化,在年華老去而必然較為身體力衰的老年人中,絕對因人而異的產生不等的壓力,因此如何因應〝老化〞此一不可免的生命過程,以避免引發老年期精神疾病,從而擁有安祥且豐盈的晚年歲月,是一個必須預為綢繆、事先規劃的重要課題。

如何適應老年期的各項轉變,可大略歸諸以下數端:一、持續規律、平衡的起居作息:不必因為退休,沒有了固定上、下班的例行作息,便讓自己因賦閒而覺得無聊、無所事事,最後心生索然、迷惘、了無生趣。試著仍舊維持一份規律的日常作息,譬如健康的就寢時間、定時的早餐、固定的運動、午後小憩、八分飽的晚餐…等,於其中,更讓退休後因多出來的時間所形成的閒適,讓一天的規律作息,更為從容。記住,有些六十好幾、尚須爲生活打拼的同儕,正羨幕著自己的悠閒時光呢!二、保持健康的身體狀況:透過前項規律的生活方式,讓自己儘可能在逐漸年老體衰的過程中,保持最佳的健康狀況,因為生理上的硬朗壯碩,絕對影響心理的穩健平衡。三、發展興趣:除了拾起退休前想做卻無法做的嗜好外,更可以發展新的興趣,譬如一個一輩子坐辦公廳的電腦設計人員,可以開始學起陶塑。筆者更經驗到,在自己患有憂鬱症的諸多老年個案中,如果有較廣泛興趣或愛好者,經過治療後,其預後遠比生活中興趣缺缺、不知如何排遣時間的患者,來得更好。四、適量的社交:此刻的社交便可以是三兩好友的促膝談心,或率性的選擇志同道合者,而不必像工作時的逢迎、酬酢;尤有甚者,老年生活中,如果遇上喪偶、獨居或抑鬱終日者,更要走出來,即使是不做結交新朋友的打算,也可以是唯恐因孤單、疏離而易於引發精神疾病的一種防患。五、培養正向的思惟模式:年過古稀,必然看遍人情世事,那份〝見山見水〞的心情究竟是一份豁達解悟(見山又是山,見水又是水),還是回首長嘆(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便在一念之間,而正是這一念,建構了我們的好壞心情,於是境由心生、心隨境轉,我們面對老年期的各種變化,便將因不同的詮釋與解讀而對我們產生不同的影響了。

﹙之二﹚

年屆黃金歲月(Golden Years),不可免的將面對生命中的許多失落,譬如失去獨立性、活動力、健康,因退休而不再工作,或是失去親友…等,因此緬懷過去、悵然所失,或悲悼生離死別,是老年生活中必然的經驗,但是如果終至鎮日鬱鬱寡歡、長年焦慮不安,或喪偶後,悲不自勝而失去所有生活中的樂趣與希望,便不再是〝喜怒哀樂,乃人之常情〞一言足以蔽之了。

七十四歲的許先生,便是一例。許先生一向活躍於社區活動,義務奉獻出他退休後的時間,更在餘暇與好友常相敍舊,還享受着兒孫繞膝的天倫之樂。但是自從老伴九個月前過逝後,由於伉儷情深而有的悲痛與懷念,使他開始足不出戶,不想見任何人,不接任何電話,與他同住的孫女,更發現他的行動逐漸緩慢、健忘、嗜睡、易怒,原來在控制中的血糖指數,也因為忘了吃藥而上升,尤甚者,有時候還忘了吃飯…。 

走出因失落而有的傷慟過程(grieving process),儘管因人而異的可以有不等的時間長度,但是關鍵是在過程中所引發的症狀與後果。一般人總會在〝時間是一帖最佳良藥〞之下,慢慢解脫,但是一如許先生般的現象:整天憂鬱以及完全失去生活中的興趣遠遠超過兩個星期以上,加上睡眠問題、心情變化(易怒)、注意力不能集中(忘了吃藥、吃飯)…等,已經顯而易見的發展出老年期的〝憂鬱症〞,而需要進一步的專業協助了。

憂鬱症在老年人口中,也許是一個普遍存在的現象,但却絕不是老化過程中正常或必然的產物!只是不幸地,由於老齡化的一些特殊現象,譬如因鰥寡而造成的獨居;社會進化對老齡化的自然淘汰(因為老化後,不再具有相同的競爭力);以及在經歷生老病苦、死別後,本身對生活意義看待上的遞減;另外由於健康狀況的影響,一如長期疼痛、慢性疾病、行動困難,或營養不良…等;再加上因為健康問題所使用的藥物中,有些尚會催發或惡化憂鬱症的症狀;最後是心境上的恐慌,就像害怕生病、死亡、經濟壓力…等,使得老年期的憂鬱症病發率,在六十五歲以上的總人口數中,高達百分之二十以上。

但是值得慶幸的,憂鬱症是一種可以治療的精神疾病,其治癒率更高達百分之八十以上,因此別讓自己或自己親愛的老伴、長輩,身受憂鬱症之苦而不自覺。憂鬱症的疏於即時治療,除了將惡化既有的身體方面的疾病外,更會引發酗酒(由於消沈而藉酒澆愁)、濫用處方藥物或甚至輕生等問題。尤甚者,由於對精神疾病的缺乏了解或錯誤認知,一般人更將憂鬱症視為是一種性格軟弱或污點蒙羞而諱疾忌醫。筆者誠懇呼籲老人家,在面對、治療身體方面的疾病同時,也要留意自已心境或行為上的變化,勇於向家庭醫師提出報告、討論,以免在長年因應老化過程中無法避免的各種健康問題上,還要因為可能發生的憂鬱症,雪上加霜。

﹙之三﹚

固然憂鬱症可能發生在各個年齡層,但是由於年長者較可能獨居、社會疏離,或因老化過程中,不可免的各種身體疾病所造成的症狀上的混淆,譬如到底是行動不便以致深居簡出,還是因為憂鬱症使然所形成的自我封閉而與外界隔離?因此在此一老年人口中,很容易被忽視憂鬱症的可能存在,或根本被認為:鬱鬱寡歡,是老年生活的自然現象。

其實不然,所謂黃金歲月,便是因為仍有許多年長耆宿,在其社會責任了盡,卸下了來自刻板工作中的壓力,最後搖身一變成為自己時間的完全掌控者後,不管是不是繼續照顧孫輩,或養尊處優,却仍然擁有悠閒自在、恬淡滿足、朝氣蓬勃的晚年生活,因此憂鬱症絕非老年人的特權。惟話雖如此,由於罹患憂鬱症的老人,仍然高居65歲以上總人口數的百分之二十,本文嘗試將老年期憂鬱症的可能現象與因應措施做一闡述,以免對可以治療的老年期憂鬱症,掉以輕心,以致因延誤就醫而造成不必要的遺憾。

憂鬱症有其一定的臨床診斷標準,但是出現在老年期的憂鬱症症狀或警訊可以略述如下:一、過多的憂慮、煩惱,譬如擔心生病以及經濟上的負擔…等,或是沒來由的心酸、哭泣;二、疲累,有別於因為健康問題所產生的體弱力衰,憂鬱症患者是在心境上,意興闌珊;三、情緒化或易怒,凡事不順心、不順眼;四、睡眠、胃口、體重明顯的增減變化;五、有著一些無法找出具體原因的身體病痛;六、注意力難以集中,忘東忘西;七、不再喜歡從事以前感興趣的活動,並且與人疏離;八、不自覺的增加既有的小酌酒量及頻率;九、唯恐成為兒女的負擔而產生低自尊,並心生罪惡感而感覺無助、無望;十、經常想到死亡,或甚至覺得生不如死…

接下來,讓我們來談談憂鬱症的因應措施。先從自身患有憂鬱症說起:一、走出來;不要把自己整天關在家裡,去公園走走,上上美容院,或見見朋友,避免獨處,如果懶得出去,起碼邀請親友來敍敍,或通通電話;二、參與活動;參加一些投己所好的休閒活動,養養寵物,或者加入義工行列,當我們可以去關心別人的同時,已經相對減少了那份自怨自艾;三、學習新的事物;譬如,編織、書法、繪畫、園藝…等;四、培養幽默感;聽聽笑話,讀讀幽默小品,切記:一笑解千愁;五、維持健康的起居飲食及運動。至於做為一個朋友或家庭成員,我們第一件可以做的事便是,協助患者接受正確的診斷與治療,不斷鼓勵他們遵照醫生的指示用藥,並陪伴他們看診。另外,提供情緒上的支持,積極傾聽患者的心聲而不批判、指導,或責備。幫助患者儘可能參與活動,並提醒他們注意健康的飲食、固定的運動、規律的作息等;最後更要留意因為患者心情的起伏惡化而可能引起的輕生意念。

﹙之四﹚

儘管所謂〝老年〞,有一定的年齡界定標準,譬如六十、七十歲叫耆宿,八十、九十稱為耄耋等,但是〝老化〞却是一種心境,一種自我認定的身心狀態。我們不難聽到一個只是年近六旬的長者會說:「啊,現在很健忘,老了囉…」;或是一個退休的公務人員,因為突然賦閒在家、無所事事而抱怨:「沒用了,除了工作,真是什麼都不會做…」。很明顯的,〝老化〞不僅是來自一份自我的感覺,更經常是較負面的評論,亦即俗云〝老大不中用〞、〝及長,則髮蒼蒼、視茫茫、而齒牙動搖〞…等。固然年華老去,身體健康會有一定的變化,但是從一項對老齡化人口的進一步研究調查中却得出,在美國境內,有四分之三的65歲以上老人,仍享有良好或甚至極佳的健康狀況,因此本文擬就釐清有關老化現象的迷思,來印証晚年時光,仍可謂之黃金歲月。

首先,年長後的老化現象,諸如各種身體健康問題、遺傳性疾病、不良的精神狀態…等,是生命過程中必然的現象。事實上從最新的遺傳學報告指出,追溯人類身體疾病的緣由,發現只有百分之三十的比例,是來自基因因素的影響,其餘百分之七十的原因,則是因感染或根本是長期不良的生活習慣所造成,因此年紀老大與體弱多病,不必劃上絕對等號;也因此,藉着改善原有的生活方式,我們還是可以預期擁有一份健康的晚年生活。其次,老化後,腦力也退化。許多老人家確實抱怨忘東忘西、一時間叫不出名字、忘了東西擺在那裡…等,因此形成一個刻板印象-老年人的腦力、認知能力退化了。事實上年輕人也會抱怨相同的問題,只是我們會不以為意、輕描淡寫的帶過。在這裡要澄清的便是,由於年長而將產生的身體上的各種退化現象,却只有腦部例外。因為主管學習與記憶的腦細胞,是在我們的一生中,持續成長;腦部的功能,也只有在長期不使用它時,才產生停滯、退化,因此鼓勵老人家藉着活動,保持腦部的活絡運用,將是整體身心健康的基礎。

澄清了老化現象的迷思,我們還是要強調,老年期就像人生其他的發展階段一樣,除了面對各種變化,仍有其自身的任務與使命。在此一時期,可以整合所有早期學習到的、經歷過的豐富經驗,繼續發揮其角色功能。而老年人的角色可以是多重的,包括照顧者(照顧孫輩或老伴)、勞動者(或在退休後參與義務工作,或幫忙家務),以及珍貴的知識、生活經驗的資源者。因此,老年期可以是活躍的、再創的、包容的。所以年長者切忌妄自菲薄,而要以不卑不亢的態度,一方面貢獻智慧、指導後輩,一方面承認因年邁所需要的依賴,而提出要求並接受幫助。換言之,以積極正向的態度看待〝老化〞此一事實,欣然接受其有限性,並以成熟練達放下因年華老去的諸多失落而產生的負面情緒,重新對此一生命階段賦與意義,讓自己的黃金歲月,確實亮麗。

Exit mobile version
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 Switch to a production site key to remove this banner.
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Toolset.com as a development 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