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樣   

Difference

執筆者:林慧娟 Ruth Lin, LMFT

出版日:  11/2007

案例一:大為(化名)常常生氣八歲的兒子,每次看到他做功課的樣子,就怒從中來,大為不明白為什麼會有一個和自己完全不一樣的孩子。回想當初還是學生時,可是人見人誇,品學兼優的好孩子。但兒子做功課不專心,作業不是遲交,就是根本忘了繳交,身為人父,雖然盡到督導的工作,卻常感到欲振乏力,常常兒子寫作業時,兩人是處於交戰狀態,搞得彼此筋疲力竭。每次收到成績單更是惱羞成怒,父子倆互看不對眼,兒子常常離得遠遠的,不想和父親有任何交集。許多時候都是大為和老師談完後,才又記起兒子是有學習障礙的孩子,但他常常忘了孩子的特別需要,總期望孩子就像普通人一樣,或是承襲了他的好遺傳,只要一教就懂,哪裡需要一次又一次的重複教導,對大為來說要教導一個有學習障礙的孩子,實在是一個極大的挑戰,也是一個很難接受的殘酷事實。

案例二:小均(化名)的先生已失業在家好些時候,多年來先生一直在看心理醫師,也按時吃藥,小均有時也會加入他一起看心理醫師。兩人的衝突很多,特別是在教養孩子上,彼此意見常有分歧。小均受不了先生無法給孩子好的身教,只要他對孩子嘮叨,小均就受不了,也就嘮叨他,這樣的惡性循環,越演越烈,小均感到負荷不了,自己也開始需要心理輔導的幫助。

大為和小均都是需要許多精神支持的人,家中有一位特別需要關懷的家人,就像要照顧一位長年生病的病人一樣,是需要付出極大的愛心與耐心。只是像大為的兒子和小均的先生,他們的挑戰不像是照顧肢體障礙,有看得到的不便之處,或是像癌症之類的重病或不治之症,有顯而易見的病症。大為的兒子和小均的丈夫生活機動性高,很難記得他們的特別需要,因此相處起來就要特別的用心,否則不覺得他們有什麼特別,常把他們當正常人看,一相處起來,和自己的期望有落差,失落感大,情緒起伏就大,很容易生氣沮喪,破壞彼此的關係。若沒有改善,時間一久,甚至大為和小均本身也會出現精神和身體的不適,而需要請專業人士的幫忙。

近年來有不少像大為和小均這樣的案例,我能做的除了安靜的聆聽,就是強調他們和這樣的家屬相處所該有的心態調適,許多時候我都訝異我做得這麼有限,卻發揮極大的功效。被人瞭解,心情得到釋放,再加上心念一轉,生活其實也可以輕鬆自在。我也鼓勵他們要盡量參加社區提供的互助小組,小組中所提供的支持遠超過我一人所能給予的,和一群有類似經驗的人,除了自己的感覺被接納與瞭解外,還可以學到別人的經驗之談,知道更多有助於家人的其他社區支援,讓整個家動員起來,每個人都努力學習如何彼此體諒與相處,久而久之,原本棘手的挑戰,就不再成為彼此的重擔了。

退出移动版
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 Switch to a production site key to remove this banner.
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Toolset.com as a development 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