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

Let go

執筆者:許秀美 Helen Hsu, LMFT

出版日:  5/2009

﹙之一﹚

A先生夫婦是為了發生在三年前、已成歷史的外遇問題來到面談室。A太太說:「我也不知道為什麼,已經原諒他了,可是一想起來還是氣、還是駡…」,A先生也說:「我不知道該怎麼做,事情都過去了,可是只要她一打開舊傷口,就沒完沒了…」。B太太,獨居,擁有極璀燦的演藝生涯之過去,因為長時間的孤單生活,慨嘆今不如昔而輕生尋短,獲救後被轉來輔導。C先生則是因早年合夥生意被騙、破產、吃官司而憤恨至今,最後因藉酒澆愁,罹患憂鬱症,嚴重影響了與家人的關係而前來尋求協助。以上三個案例,不約而同的,都是駄負著”已成歷史的舊傷口、因沉緬輝煌的過去而生今不如昔的慨嘆,以及早年未竟的憾恨…”等,而深深的影響了他(她)們的現時、當下。這便是”過去”如果沒有真的讓它過去,將必然持續對我們的未來造成一定傷害的最典型例証。

不諱言的,我們的現在,是過去的延伸;我們的未來,也將借助過去的經驗,以為殷鑑,而過去所有的經歷,過去所遭遇的人與事等,也確實無法抺滅、否認,因此在這裡所謂的”放下過去”,不在否認曾經發生的,不在遺忘曾經體驗的,更不在放棄曾經擁有的,而是讓渡交出(surrender),滌淨肅清(purge),或擺脫解除(get rid of)那些來自”過去”而有的傷痛、慨嘆、憤怒、遺憾、挫敗、憂苦、自憐、自責…等感覺。進一步而言,雖然過去已經發生的,我們無法推翻、重來,但是我們卻可以努力去調整、改變此刻我們面對過去的態度與心境。

當然,”放下”,知易行難。儘管我們都耳熟能詳:"捨得,不捨不得;原諒,是給自己的一份禮物…",我們仍舊會因人性的脆弱,而在明知必須放下時,趑趄不前,譬如因強烈委屈而尚未能平時,不自覺地油生報復之心而出現所謂"消極性攻擊型"傾向(Passive-Aggressiveness):「…已經說了願意原諒,我只能以自虐、自苦來讓他也不得好過…」,因此反讓自己深陷痛苦,無以終日;譬如否認:「我沒有怨嘆,我不覺得寂寞孤單…我很好…」,而讓自己其實身處煎熬中,却不知及時尋求協助;譬如託辭、藉口:「雖然原諒了,我就是無法控制自己不氣、不駡…」,事實上究竟是我們真的控制不住自己?還是跟本還沒有原諒?譬如外在歸因:「就是因為他的外遇,婚姻才以致於這般…」,固然配偶發生外遇是事實,但是如何從婚姻外遇的傷痛中復原、脫困,却可以完全由自己掌控;譬如害怕:「他是不是真的切斷了那份關係?他還有什麼暪着我的?那麼容易就真的分開了嗎?」傷害的最極致,是在自我信心的流失,我們不再覺得自己可愛、有價值,不再覺得枕邊人可靠,因此疑神疑鬼地反阻礙了我們應該從這份婚姻問題中,因痛定思痛而有的領悟與成長。

切記,放下過去並非意謂否定過去。放下,就像”大掃除”一樣,與其強調丟棄廢物,毋寧說是騰出空間,騰出一個讓我們可以學習掙脫過去的桎梏,而再創新生活的空間。(待續)

﹙之

雖然我們每個人都承載著自己的歷史,也就是說:自己就是過去。但是由於活著的這一刻,是在眼前、當下,我們只能做一個此刻的自己,因此,自己更是現在。有一句警諺便說:「不斷以痛苦錯誤的過去鞭笞自己,或只能憑藉過去的絢爛風光來肯定自己,將好比活在一個以虛幻構築的未來般,一樣危險。」我們都知道,所謂“過去”,是真的已經過去了,因此要把過去“放下”(Let it Go),其實就是去承認、接受“過去了”的此一事實(Let it Be),這也正是學習放下的第一步。我們唯有認清並接納所有過去曾經發生的,由於已成過去而無法改變,我們才可能慢慢的從過去的耽溺中醒轉回來,活在當下,以澄明的心思,改正錯誤,隨順生活。筆者就曾讀過一份個案報告,一個為了趕上班搶黃燈的年輕人,撞死了一對母子,這位青年背負著內心深重的愧疚,最後酗酒、沾染毒品,幾乎是花了他近三十年的時光才領悟到:過去所發生的,是無法挽回或改變的。

學習放下最重要的一步還在,要有意願並勇敢的去感覺來自過去的那份痛。所有的痛,都有其深淺兩個層面。以婚姻外遇問題作例,受傷的一方透過吵鬧不休所表達的第一個層面的痛,是來自婚變此一事件而有的驚嚇、憤怒、傷心、惶恐…;而第二個層面的痛,則是與我們"可能有的早期傷害"聯結,使得受傷者由於婚變而帶來一份自我否定:「我不再可愛、我不如那個第三者、我不值得…」;如果換做是事業失敗,那麼此一層面會是:「我是個失敗者,我活該…」;如果是戀棧過去的風光,則會是:「我過氣了,人老珠黃,不再有存在價值…」,而這一更深層面的痛,正是我們之所以不容易放下過去的主要元兇,因為我們不堪去承認自己的不足,自己的不夠好,因而逃避,並窮我們一生,透過否認、防衛、聲東擊西,或以上文所提的“消極性攻擊”…等,來讓自己避免觸及那份深層的痛。可是適得其反的,當我們愈是躲避,那份痛愈是如影隨形的跟隨影響我們。就好像當我們被要求不去想像在我們頭上的幾個大氣球時,我們會發現,我們愈是努力提醒自己不去想那些氣球,我們反倒是一直在想著它們。因此因應之道,反而更要去感受那些深層的痛,而且是有意願的,因為如果沒有意願而勉強再去經驗它,只有徒增痛苦而更要逃開。因此一如"認領(Own)"般,對於那些深層的痛,我們要去感受、釐清,最後超越它。我們可以告訴自己:「是的,我覺得自己不夠好,那又怎樣?我也有其他成就,我雖然不好,但也不錯。」一旦我們不再在乎自己的不足,那些因為"自覺不足"而有的傷害便不再構成威脅,更何況,"自覺不足"常常只是來自我們早期傷害而有的主觀感覺。筆者從多年輔導經驗中,便經常看到個案因第一層面的痛苦前來尋求協助時,由於無法輕易放下過去,最終發現,原來是依然被那份深藏於內心深處的早期傷害,深深影響著。

學習放下,無涉於我們的宗教背景,乃是一生的課題,礙於篇幅,筆者無法細述"放下過去"的各種方法,但是卻要強調絕非一件易事,因為要放下的,有時候甚至包括一個陳舊的自己。

 May 2009

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 Switch to a production site key to remove this banner.
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Toolset.com as a development site.